《哪吒 2》爆了。
连续两天“逆跌”,根据猫眼专业版 APP 预测,总票房可能能达到惊人的 67.4 亿,如果成真,将成为内地票房史冠,刷新当前的票房冠军2021 年《长津湖》57.76亿的记录。
与之相对的,是《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的一路低迷。徐克大导导演、著名金庸IP 改编、顶流肖战出演、预售票房占比一度达到大盘的 98%,距离上映9 天之前就已破亿,直到上映之前都是 TOP——还是扑了。
在微博搜索“甜场”(填场),可以搜到主演肖战粉丝依然在组织着的努力:
很多大粉晒出了几千、上万的购票订单,买来的票没有人去看,就分送亲友,或者蹲在影院售票前台免费发放。持续的金钱投入也需要更大的情感动员,粉丝将这样的投入和“荣辱”挂钩,购票行为将直接与肖战的前途和利益挂钩——每一个人多买一张票,也许肖战就可以“卡位飞升、狠狠踹开影圈大门”。
除了买票,口碑也很重要,小红书、豆瓣、知乎、虎扑、各个购票平台可以打分和制造舆论的地方都是粉丝奋战的前线。
大粉给出了详细的“装路人”的指导:隐藏自己的打分历史、用不带“粉籍”的生活号,不经意地给出好评,用“郭靖”这个角色名来代替“肖战”,用“我爸”、“我哥”、“我朋友”等三方佐证来加强说服力,“朋友带着一家人都看了,小朋友也看得很认真,全程一动不动” 等是常用的话术。
在增加五星好评的同时,还要举报差评,他们每人手握着若干小号,熟谙平台的权重、算法规则,有组织、有纪律地涌入到需要“控”的地方,控制住场面,制造出好评的声量,就更有可能引导到“路人”的入场。
然而点开豆瓣,首页依然显示了好几条差评,差评者的主页都可以查看,而五星好评者隐藏了个人信息,无法看出“粉籍”。
与此同时,《射雕》的排片数据也一路走低,排片量少,将直接导致票房萎缩,到时候无论粉丝再怎么卖力“安利”,也是回天乏术。
电影院排片是怎么决定的?
电影院的排片策略及收入结构涉及复杂的商业运作,其决策逻辑可拆解如下:
1. 市场需求预判
- 预售数据:首周末预售占比超50%的影片将获得黄金时段(如19:00-21:00)
- 社交热度:猫眼/淘票票平台想看人数每增加10万,排片率提升2-3%
- 历史数据:同类型影片历史上座率(如春节档喜剧片平均上座率38%) 2. 收益最大化模型
- 分账优先级:国产片分账比例52.27%(影院+院线),进口片仅25%
- 单厅 效益:计算每块银幕日均产出,漫威电影单厅日均收入可达¥15,000
- 场次密度:超级大片首周排片占比可达45%(如《长津湖》首日排片54.7%) 3. 发行方博弈
- 保底协议:头部影片要求首周排片不低于35%
- 返点机制:达到约定票房后,发行方返还影院2-3%分成
- 套餐绑定:引进A级片需搭配发行方B级片(如进口分账片搭配批片)
由此可见,粉丝真正能影响到的,其实只有第一个:市场需求的预判。用粉丝购买出来的数据,尽可能制造符合影院盈利模型的真实价值信号,从而让影院增加排片。
这让我想到2017年8月3日上映的《三生三世》,豆瓣评分只有4.2(前十热评全是一星),票房也主要由两位主演杨洋、刘亦菲的粉丝贡献。当时粉丝采取的战略是“锁场”:
Cite
《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提到,南京多家影院遭遇锁场,许多场次只卖出一两张票,且位置都是边缘地带的非黄金座位。这使得影院收入受到影响,两张电影票不足100元,还不够支付影院的空调、保洁、电力成本。因而许多影城为此联系顾客,以设备故障为由退票,许多粉丝为此十分气愤,并拨打“12315”投诉。 微博名为“夜华奶妈养殖场”的网友,在影片上映前夕发布大量锁场微博(现已删除,留下的多为包场微博)。8月2日发布的微博称,截止到8月1日晚11点,53个全国重点城市中,锁场已达42091场。这位网友还公布了全国各地的杨洋粉丝锁场群,组织粉丝们继续填场、取票,提高电影票房。
填场、锁场,策略为什么会失效?
粉丝组织的”填场”(购票不观影)、“锁场”(集中购买特定场次防止撤片)行为本质上是试图通过操控票房数据影响排片,但这种策略存在结构性失效。
粉丝制造出信号,但影院也会过滤相应的噪音。影院的收入并不只由票房决定,以万达影城2022年报为例,票房收入占比为 58%,然而毛利率仅为12-15%,相比之下的卖品销售(28%)、广告收入、衍生品等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而这些才是毛利更高的赚钱之处。
只买票,人不到场,其他的收入自然无法带动。
此外,影院也会有自己的反制办法,使用影院管理系统(TMS)每 15 分钟更新上座率数据,若某场次售出 50%座位但实际入场率<30%(如《三生三世》首日多场次出现”幽灵观众”),系统自动标记为异常数据,锁场购票呈现”时间离散化”(大量非黄金时段购票)、“座位集中化”(集中在边缘座位)等特征,易被影院数据模型识别为非常规消费,只购票、不取票,也会触发院线反刷票预警机制。
影响因素 | 粉丝操控能力 | 影院决策权重 | 典型案例 |
---|---|---|---|
单厅日均产出 | 弱 | 35% | 《三生三世》锁场导致某影城单厅收益下降42%,次日排片从32%砍至18% |
卖品连带消费率 | 无法干预 | 25% | 正常影片观众卖品消费占比28%,填场场次该数据趋近于0 |
时段资源价值 | 局部操控 | 20% | 粉丝集中购买10:00/14:00场次,但影院核心收益来自19:00场(占全天45%票房) |
长尾效应 | 无 | 15% | 艺术片在工作日上午上座率可达12%,远超锁场影片同时段数据 |
发行方补贴 | 无法对抗 | 5% | 竞品影片通过返点政策(如票房过亿返2%),挤压锁场影片生存空间 |
更残酷的是,《三生》遇到了《战狼 2》(最终影史第二,票房 56 亿),《射雕》遇到了《哪吒》,这两部口碑、票房俱佳的大片直接吸干了排片率,影院一旦判断保留前者、放映后者会损失机会成本,就会毫不犹豫地退票撤换影片。
意义何在
在搜索“甜场”关键字时,除了粉丝,我也看到了一些逆反的“散粉”、脱粉回踩的人、路人和“对家”的嘲讽,最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粉丝并没有必要承担一切责任,票房原本就应该由真实的市场给出反馈。
为什么肖战的粉圈有着类似宗教的表达,如“赎罪券”呢?
在论文《人造神仙:中国偶像产业的造神与崇拜活动》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2020 年已过去五年,被“虐”的粉丝似乎依然死忠,而被“227”伤害到的人们也并没有忘记。
肖战粉丝自组织的活动规模,在娱乐流量圈已算是顶级的声量,在购买专辑、演唱会时可能是有效的,但依然无法抗衡电影这一大众艺术,终究淹没在了人民群众的海洋里。
希望所有流量明星的粉丝也都可以找回观众的权利,不再被粉圈裹挟,陷于无尽的被爱绑架——每个人为自我的行为负责,更好的影片获得正确的评分和相应的票房,才会让一切进入到正反馈、正循环的健康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