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
洛水之誓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历史上的影响是什么?
Cite
公元249年,面对曹爽手握重兵的威胁,年迈体弱的司马懿也不免心生惧怯。这个原本受人爱戴的老臣,也在权力和恐惧心理的共同作用下露出狼子野性。他派出心腹前去劝降曹爽,许诺“只要你交出兵权,爵位财富都可保全”,并在洛水边对天发誓。 哪知司马懿立刻撕毁誓言,将曹爽全家老少悉数杀害。接连着又有王凌等朝中重臣被他设置陷阱,辞退交出兵权后同样被诛杀。这样的背信弃义之举令军中将士和朝野群臣极为愤怒,司马懿的处心积虑也暴露无遗。
魏晋南北朝时代儒教中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道家“名士”(如嵇康、阮籍等人)及心存济俗”的佛教“高僧”(如道安、慧远等人)反而更能体现“士”的精神。
刘宋
“人终将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一生”
刘宋时的隐士朱百年,他家一直很穷,从前他母亲死于天寒地冻的严冬,死时身上连件绵(绵即蚕丝,当时还没有棉花,保暖主要靠绵)衣都没有,后来朱百年就算再冷也不肯用绵保暖。
过了很多年,又是一年冬天,朱百年到好友孔觊家做客,身上穿的仅仅是一件双层的布衣。俩人一起喝酒聊天,朱百年喝醉了,就躺下睡了,孔觊怕他着凉,给他盖上了绵被,朱百年睡得正熟,根本没有发觉。
后来,朱百年睡醒了,连忙把身上的被子扯了下来,对孔觊说:“绵被可真暖和啊!”说完不禁放声大哭。——《宋书·隐逸传》
原文:
百年家素貧,母以冬月亡,衣並無絮,自此不衣綿帛。嘗寒時就覬宿,衣悉裌布,飲酒醉眠,覬以臥具覆之,百年不覺也。既覺,引臥具去體,謂覬曰:「綿定奇溫。」因流涕悲慟,覬亦為之傷感。
作者:愚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282970/answer/19539864834143700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