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 内容来自:白玫佳黛(2021)。〈媽媽愛你:中國親媽粉、偶像產業、性別和親密烏托邦〉。《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7期,頁127–158。
- “爱豆”是理想的、惹人喜爱的小孩,并有时和自己有一些特质类似。
Cite
因为对对方的想像是跟可爱的小孩联系起来的,所以想像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时,与女友粉把对方想像成男友或老公不同,妈粉想像的是双方的另一种亲密关系:妈妈和孩子。这种关系也复现着中国的亲子关系:「父母通过子女来感受生活和获取意义……他们看到子女享用自己从未有过的奢侈品时候会感到补偿感和成就感。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作从沉闷而不如意的生活中获得希望感和目标感的源泉」(冯文,2018:149)。而母亲尤其如此。相比真正的母亲,粉丝可以众筹来养孩子,但这同样需要她们节省生活开支并付出金钱和免费劳动。
- “女友粉”是仰视视角,“妈粉”是俯视视角,觉得爱豆可怜。
有两类情况会造成粉丝觉得爱豆可怜:一是从 2018 年开始引进韩国《创造 101》模式选秀节目的出现,使粉丝们对自己认为该出道但排名低的选手产生怜爱心理;二是娱乐业中,爱豆因各种原因 被爆出的负面消息会让粉丝觉得心疼。
Tip
两种产生“怜爱”的场景: 1. 粉丝对偶像有“陪伴成长”的感觉,多了一层父母对待孩子的关爱和期待。 2. 被突出起来遇到的困难“虐”成妈粉
场景 1
2005 年《超级女声》时,「粉丝」首次作为「fans」的音译进入中国。在此之前,用来指球迷、歌迷、影迷的「迷」是更通用的称呼。当时已出现粉丝把自己和偶像(当时还不流行称偶像为爱豆)间的关系想像成亲子关系的情况:「(粉丝)更在意帮助偶像实现其『音乐梦想』……粉丝与偶像之间多了一层父母对待孩子的关爱和期待」
场景 2
一些明星「虐粉」的坎坷经历是在选秀节目中被粉丝知晓的,但区分这两类仍有意义,因为第一类叙事在选秀节目中普遍存在:在节目期间最大程度地发动情感动员,使粉丝真情实感地作为免费劳动力参与应援(集资、打榜、投票等),是文化工业的必然策略;而在第二种情境中,粉丝大多已通过明星在网站的音视频资料、社交媒体帐号的帖子和自己亲眼见到对方的经历来积累了一套对于「他/她是什么样的人」的认知 —负面消息会冲击粉丝,但如果她通过思考可以将这一事件纳入自己对爱豆的一套协调的认知之中,她就会成为黏性很高、不易脱粉的「妈粉」。
- 粉丝群体多样,为什么自我认同为“妈粉”
- 不能做女友粉的原因之一,是觉得自己不配做爱豆的女友,但「儿不嫌母丑」,「妈粉」身份不会使粉丝打量和评价自己。(并且粉丝身份并不是固定,而是可以流动、混合的)
从妈粉与爱豆间的关系中去寻找粉丝自身为主体表达情欲的途径,是错误地认为所有女粉对爱豆的情感都是性欲。实际上,有的粉丝正在与异性恋爱,自认是异性恋,而女儿是女明星。还有的粉丝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属性结合了妈粉、泥塑粉和CP粉三者,而且自己是女同性恋,对方是男艺人。 Carolyn说:「我喜欢他就很像大海喜欢月亮。 」弗洛德(Freud)以性欲为驱动力的心理分析不能解释这些女粉对爱豆的情感。 而且许多粉丝除了是崽崽/女儿的妈粉,还在以「女友粉」属性追别的爱豆。 Amy同时还是另一名演员的女友粉。之所以选择做一些爱豆的女友粉,而做另一些的妈粉,也可能是因为觉得后者不适合做男友。而她们认为男友该有的特点包含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男主角值得依靠的特性(Gorry, 1999),也包含比较个人化的对于亲密关系的想像。
妈粉更“佛系”,更理性,也自认为更“成熟”。在偶像做错时,也可以对偶像提出批评。
本文有三个研究发现。第一,妈粉身份是相对于女友粉而建构起来的,其兴起和扩散受偶像工业选秀、养成和激烈竞争下大量爱豆竞争少量资源的现实所影响。粉丝感到对方可爱又令人怜爱,就会倾向于自认为妈粉。第二,妈粉与爱豆的亲密关系建构中,妈粉自身的追星形式是多样化的。虽受到偶像产业的过度动员,但相比于产业对粉丝的期待,妈粉是更具包容性、可与多种追星身份交叉存在的粉丝属性。第三,不管是妈粉本身的追星方式,还是妈粉和其他粉丝属性交叉的追星玩法,在外界所看来全属于越轨行为。粉丝通过不断地加深对产业和爱豆的了解,会采取主动策略来保持距离,保护隐私,从而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爱好,避免遭受产业对粉丝的攻击和性别歧视。
在「草泥马」研究中,郭于华(2009 年 2 月 25 日)和王洪喆(2010:24)曾正面评价网民作为「弱者」的抵抗武器—「隐藏文本」 新时代的弱者的武器(Scott, 1985)—认为隐藏文本所创造的社会空间本身也是反抗的一种成就。妈粉身份下隐藏着的小小天地和情谊所提供的情绪支持和对探寻自我身份的鼓励,陪伴她们走向了更快乐和自主的未来。 女粉即使只是暂时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接触和维持这种「越轨」爱好,已足以改变她们的人生。因为深度参与追星并接受到了更高教育,她们的反思已表现出很深的洞察力。
妈粉们追星往往开始于大学前,甚至始于初中。在追星过程中获得的与其他粉丝的、与爱豆的和体会到的爱豆与他人间的亲密关系陪伴和滋养了她们对自我、亲密关系和资本主义偶像产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