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哲。
尼采认为道德分为两种:奴隶道德、贵族道德
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和贵族道德(Master Morality)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其著作《道德的谱系》(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用于分析道德价值的起源和演变。这两种道德体系代表了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评估方式。
1. 贵族道德(Master Morality)
- 起源: 起源于社会中的统治阶级、贵族阶层。这些贵族拥有权力、财富、健康和力量。
- 核心价值观:
- 好(Good): 与贵族自身相关的品质,如力量、权力、勇气、高贵、自豪、荣誉、独立、卓越、自我肯定。
- 坏(Bad): 与贵族相对立的品质,如软弱、卑微、怯懦、平庸、依赖、虚伪。
- 特征:
- 自我肯定: 贵族道德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道德,贵族认为自己是好的,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
- 主动性: 贵族道德是主动的,贵族主动创造价值,而不是被动地对他人做出反应。
- 不关注弱者: 贵族对弱者并不关心,认为弱者是“坏”的,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 等级制: 贵族道德强调等级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平等。
- 例子: 古希腊的英雄、罗马的贵族、中世纪的骑士。
2. 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
- 起源: 起源于社会中的被统治阶级、奴隶、受压迫者。这些人缺乏权力、资源和自由。
- 核心价值观:
- 善(Good): 能够减轻受压迫者痛苦的品质,如同情、谦卑、温顺、耐心、顺从、节俭、怜悯、利他。
- 恶(Evil): 与贵族道德中的“好”相对应,如权力、力量、残忍、自私、骄傲、统治欲。
- 特征:
- 反动性: 奴隶道德是一种反动的道德,是对贵族道德的反应和否定。奴隶因为自身的弱小而无法直接反抗贵族,因此通过道德来颠覆贵族的价值观。
- 怨恨(Ressentiment): 奴隶道德的核心是怨恨。奴隶对贵族怀有深深的怨恨,这种怨恨促使他们创造出一种新的道德体系,将贵族的“好”定义为“恶”,将自己的“坏”定义为“善”。
- 关注弱者: 奴隶道德强调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认为帮助弱者是道德的。
- 平等: 奴隶道德倾向于平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 例子: 早期基督教、某些形式的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
两种道德的比较和关系
特征 | 贵族道德(Master Morality) | 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 |
---|---|---|
起源 | 统治阶级、贵族 | 被统治阶级、奴隶、受压迫者 |
核心价值观 | 力量、权力、高贵、卓越 | 同情、谦卑、怜悯、利他 |
“好”的定义 | 与贵族自身相关的品质 | 能够减轻受压迫者痛苦的品质 |
“坏/恶”的定义 | 与贵族相对立的品质(软弱、卑微) | 与贵族道德中的“好”相对应(权力、力量) |
性质 | 主动、自我肯定 | 被动、反动、怨恨 |
对弱者的态度 | 不关心 | 同情、怜悯 |
社会结构 | 等级制 | 平等(倾向) |
尼采的观点
- 并非绝对对立: 尼采认为,这两种道德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在现实中往往是混合存在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具有贵族道德和奴隶道德的成分。
- 历史演变: 尼采认为,在西方历史上,奴隶道德逐渐战胜了贵族道德,尤其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他认为这种转变导致了西方文明的衰落。
- 价值重估: 尼采主张“重估一切价值”,他认为奴隶道德压抑了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道德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以恢复贵族道德的某些方面。 他推崇”超人”的概念。
- 非道德主义者:虽然尼采批判了奴隶道德,但其目的是要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
重要提示
- 尼采的“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是哲学概念,不是历史学概念。它们是对道德价值体系的类型学分析,而不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或社会群体的简单描述。
- 尼采的理论具有争议性。有些人认为他的理论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甚至可能被用于为社会不平等辩护。
总之,尼采的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概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分析道德价值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冲突,以及道德与权力、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