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功利相对:

  • 功利(Utilitarian): 指的是实用性、目的性、利益性。关注的是事物能否满足实际需求、带来实际好处。例如,选择一件工具时,主要考虑的是它是否好用、耐用、性价比高。
  • 审美(Aesthetic): 指的是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形式、结构、色彩、意境等能否引发愉悦、感动、共鸣等情感体验。例如,欣赏一幅画作时,主要关注的是它的构图、色彩、笔触、意境,而不是它值多少钱、能不能用来装饰房间。

2. 真正的审美超越功利:

  • 非功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这句话强调的是,真正的审美体验应该是“无功利”或“无利害关系”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应该暂时放下对事物实用价值的考量,纯粹地去感受和体验它所呈现的美。
  • 康德的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无利害”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不涉及任何概念、目的或利益,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来自于对事物形式的自由欣赏,与任何实际的欲望或需求无关。

3. “非功利”的含义:

  • 不追求实用价值: 审美时不考虑事物是否“有用”。例如,欣赏一片落叶的美,不是因为它能当柴烧,而是因为它本身的色彩、纹理、形态触动了我们。
  • 不追求占有欲: 审美时不以占有为目的。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们感到愉悦,但并不一定要拥有这片风景。
  • 不追求道德评判: 审美时不进行道德判断。一朵恶之花也可能有其独特的美,尽管它在道德上可能是有害的。
  • 不追求知识获取: 审美时不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虽然审美体验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审美本身更注重情感体验。
  • 保持距离: 审美需要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只有保持距离,才能摆脱功利性的束缚,进入纯粹的审美状态。

4. “非功利”并非否定功利:

  • 这句话并不是说有用的东西就不能是美的,或者美的东西就不能有用。而是说,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应该暂时搁置对实用性的考虑,专注于体验美本身。
  • 很多事物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例如,一座桥梁既可以方便交通,又可以有优美的造型。我们既可以从实用角度评价它,也可以从审美角度欣赏它。

总结:

“真正的审美指向的是‘非功利’”这句话强调的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在于超越实用、占有、道德、知识等功利性目的,纯粹地感受和体验事物本身所呈现的美。这种“非功利”的态度是获得真正审美愉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