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更法》篇,是商鞅与秦国保守派辩论变法时所言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商鞅在推行变法时遭到贵族和部分民众的反对,他认为重大改革初期民众因认知局限难以理解,但成功后能共享利益,故主张“独断”推进改革
字面解释
- “不可与虑始”:普通民众难以在改革初期理解长远规划,若过度征求意见可能导致阻力。
- “可与乐成”:民众可在改革成功后享受成果并认同政策。
法家思想内核
•精英决策观:强调统治者应超越短期民意,以长远利益为导向。 •变革方法论:认为社会进步需强势推动,待成效显现后自然获得支持。 •与儒家对比:不同于儒家“民本”思想,法家更注重“以结果导向说服民众”。
三、历史应用与争议
实践案例
•商鞅变法中“徙木立信”即体现此逻辑:先以强制手段推行新法,后用实际效益(如军功授爵)赢得民心。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均受此思想影响。
现代争议点
•积极视角:适用于需突破既得利益阻碍的重大改革(如经济转型)。 •批判视角:可能沦为压制民主参与的借口,忽视过程正义(如王莽改制失败的反例)。
四、延伸思考
-
管理学启示
现代组织变革中常见的“休克疗法”与之相通,但需配套“成效兑现”机制以避免信任危机。 -
东西方对比
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被畏惧比被爱更安全”有相似逻辑,但法家更强调“乐成”的事后合法性构建。
此观点至今仍引发讨论:如何在“前瞻性决策”与“民主参与”间取得平衡?其本质是治理艺术中“效率与包容性”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