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分裂意味着什么呢?

image.png

图: 美惠三女神,传说中代表着真善美

我的理解:

  1. 意义破碎——求真在再也求不到了

在宗教所描绘的理想中,世界的答案就是美和善的,我们修炼自身,最终会求得真相,最终自会沐浴到神的光辉下。但学术是通往意义破碎的道路——学习着可能只能通往“怀疑”,永远也得不到“真”,所知的“真”都是幻觉。

Abstract

罗翔老师反复强调的是,哪怕物理意义上,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圆,但是近似的圆也是有的,哪怕承认不存在完美的圆,我们也应该去尽量靠近圆的形状。所以要追求真理,哪怕真理也许并不存在。 余华自序:作家与真实的距离

  1. 真与美的分裂求得的“真”也无法解决一切,真善美的分裂标志着不能求全,必须做出选择。

我们都希望世界是和谐而统一的,世界是美而善,人人安居乐业、和平相处,彼此真诚。但是事实往往并不如此,那么该如何抉择呢?——是要愚昧虚假但又美好的谎言,还是残酷尖锐的真相?

现实主义是真,浪漫主义是美,当两者不能两全,该要前者去唤醒矇昧、抵达深刻,还是要后者去感悟叹赏、因美而昏聩?当发生矛盾的时候,该牺牲哪一个呢?

  1. 美与善(道德)的二元性

美和道德不仅不能统一,有时还是对立的。

康德认为:美学应该是非功利的,即不管善或否,我们应该注意美唤起的情感,而不是赋予其功利的作用。 审美的非功利性

Cite

大家或许知道,在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开头讲述的洞穴寓言中,被禁锢在黑暗中的奴隶,走出洞穴看到了太阳,发现了最高的真善美。这个寓言是西方思想“启蒙”的原型,而理知化的进程就是从洞穴向上攀登、迎接光明的历程。因此,以理知化为特征的科学或者学术一直被认为具有“道路”的意义,由此通向真理、善和美、“通向真实的存在”、“通向艺术真实”、“通向自然”、“通向上帝”或者“通向真正的幸福”。而韦伯以极为凝练的思想史分析,阐明了现代学术恰恰是通向“意义破碎化”的道路,是通向“怀疑”的道路。 因为理知化发展的结果表明,真善美不是和谐的整体,而是相互分裂的,科学真理不能告诉我们世界的意义,无法为宗教或信仰奠定基础,无法解决多元价值之间的纷争,也无法为我们选择生活的终极目标和政治判断提供根本的指南。因此,所有以往对于“道路”的理想都不过是幻觉,学术已经失去了传统期许的价值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