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纪传体史书)中专门记载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的篇章。“食货”二字,取自《尚书·洪范》中的“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 食: 主要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粮食、食物等。
- 货: 主要指布帛、金、银、铜、钱币等,以及商业贸易、手工业等。
简单来说,食货志就是古代的“经济史”专篇。
食货志的内容
食货志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农业生产: 耕地面积、土地制度、农作物种类、耕作技术、水利灌溉、农业政策(如重农抑商)、农民负担(赋税、徭役)等。
-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如冶铁、煮盐、丝织、造船等)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 商业贸易: 国内商业、对外贸易(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市场管理、物价、商人地位等。
- 货币: 货币的种类、形制、铸造、流通、币值变化、货币政策等。
- 财政: 国家财政收入(各种赋税)、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制度等。
- 人口: 户口统计、人口变化、人口政策等。有时也包括在地理志。
- 社会生活: 包括社会阶层,社会问题等内容。
食货志的起源和发展
- 起源: 最早专门记述经济内容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但没有使用“食货志”的名称。
- 确立: 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时,首创“食货志”的名称,并将其作为史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书·食货志》开篇即解释了“食货”的含义,奠定了后世食货志的基础。
- 发展: 唐代以后,编纂食货志成为史书编纂的定制。此后的许多正史,如《晋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都设有食货志。
- 内容扩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货志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篇幅也越来越大。例如,《宋史·食货志》的篇幅是《汉书 ·食货志》的许多倍。
为什么很多历史书里都有食货志?
-
“食货”是“生民之本”: 古人认为,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是百姓生存的基础,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正如《汉书·食货志》所说:“二者(食、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统治者需要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经济状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
以史为鉴: 通过记录历代的经济发展、财政状况、货币政策、商业活动等,可以为后世提供借鉴。成功的经济政策可以学习,失败的经济政策可以避免,这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
反映时代特征: 食货志的内容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生状况等。通过研究食货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时代的特征。
-
制度化的史书编纂: 从唐代开始,官方修史成为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食货志作为史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固定下来,并不断完善。
-
实用性: 食货志是古代官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各种事物。
总结
食货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历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为我们研究古代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食货志的存在,体现了古人对经济的重视,以及“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