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不应被污名化

留守他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就只能在当中吸收负面的东西。有可能他可以从当中得到一些别的一些价值。他如果熬过来了,他可能能得到一些坚韧,一些对社会的敏感,一些正义感的加强。可能他比一个舒舒服服的、含着金钥匙、一生顺风顺水的孩子来说,他有更多的对社会的一些个认识,他有一些使命感,而且内心也更丰富,有更吸引力、更敏感的认识。

1. 留守儿童的体量 (“他们”不是少数,他们就是我们)

恶性社会新闻引关注,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随迁儿童)

  1. 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社会关注
  2. 统计口径变更导致被统计到的留守儿童从6千多万降到九百多万(0-7岁分离未统计)
  3. 留守儿童长大后心理更为脆弱,富士康七连跳均为留守儿童

是因为最近又发生了一起恶性的社会事件,非常受关注。河北邯郸一名13岁的初中生遇害,这个事情的特殊之处在于,犯罪嫌疑人同样是三名年纪类似的初中生,并且这四个当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留守儿童。

现在刚刚说到这个被改了个标题重新发出来,里面也列了个数字,这个6100万这个数字是15年的数据,还是现在的。中国留守儿童。这个数据非常的混乱,就是口径也非常的不统一。这个6100万,它是根据2010年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这么一个数据。然后全国妇联在2013年发了一个报告。他们根据这个人口普查的这个数据,他们推算出来的6100万,这个是大家用的最多的。但是其实还有很多个数据,比如说另外一个数据,就是联合国的这个儿童基金会,他们在中国做的一个调研,最后得出的数据是6800多万。

然后2016年我觉得可能是普查数据太高了,不太好看。民政局改了一个口径,2016年之后改了一个口径,叫父母双方都外出。那这么一来的,这个留守儿童的数目就直线式的下降。那一年就是留守儿童的数目,我记得是变成了九百多万,一下子就降到了千万以下。那当时就是有争议,说你这么一改,那现实问题解决了吗?所以后来就是留守的问题又出来了。因为发生了很多的像富士康七连跳,七连跳其实他们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就富士康。当年跳楼的工友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后来这个打工之后,他心理很脆弱,自我认同感很脆弱。**还有这些年的这些留守童的犯罪现象,包括这些奉节的贫困儿童,他们没人肩负在垃圾桶里被窒息而死的那。

你想这个数字你说是1550万,那么0到7岁的那那种分离他是痛苦不小吗?痛苦甚至更大。就是从0岁到3岁,这个孩子的分离是致命的对,如果把这个加上去到底是多少,其实是一个很难判断的。

留守儿童涉案多为暴力犯罪

也存在诈骗等犯罪。 心理创伤: 剥夺感较为严重,倾向于使用暴力的方式补偿自己,而难以体谅到对方的处境,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无力感和剥夺感,边缘的形成:需要不断重复冲突来抑制痛苦,不安全感和恐惧症、强迫症,对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非常敏感,而对于他人的“不公平”则可能失察

就刚提到北大的张丹丹老师的那个研究,他除开做了非常多的定量的数据分析以外,其实也写了很多监狱里面服刑人员的这些个体案例。其实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里面我记得提到过一个特征,就是说应该算是这类有留守经历的犯人群体的一个共同的涉案特点。就是他们通常从事的犯罪行为都特别暴力,比如说就很少有经济犯罪,全是那些肢体类的暴力犯罪。

这个是原因是什么来的?我这个稿子里面也提到了,就是当时这个组织的一个游戏。就是比如说两个人付100块钱主持分的,这个人有权利决定给自己和对方分多少。

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有权利决定接受不接受。如果他不接受,那不就两个人都分不到钱,这么算下来,这个肯定是50。对,50是最划算的,最公平的,就是最优的一个合作。事实上有40%的人都没有分到钱,就是这个人给自己留70给80给人家,对方可分20,对方又觉得你这么非常的不公平,所以我宁肯不要这个钱,我也不让你分到这个。就40%的人都这么干的,都分不到钱。

这个说明什么呢?就是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他可能与小时候相对的被剥夺感比较多,所以他的公平这个意识非常的强。他觉得不公平,他的不公以后,他就会倾向于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实现它的公平。而在现实中他也没有什么更多的途径。同时他这种被剥夺感加上他的愤怒,他觉得要通过一个什么方式来补偿自己,而很少能意识到对方也有这个被剥夺的地方,他很难去体谅到对方,他感到自己是被剥夺的,所以他倾向于这个伤害。所以我相信邯郸的这个孩子,他也不是天生的恶人。好像网上有些护士说他们就是天生杀人狂什么的,感觉就是一定要碎尸万段这种感觉。

它可能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缺失,它是有一个很漫长的链条的。就是一个孩子如果说他一生下来,比如说他跟那个父母分离,他会遭遇什么?可能有一部分最后可能通的犯罪,但另一部分有时候通的可能被害,还有一部分就是通的没有这么极端,但是他一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个链条其实是漫长的。就是我在那四年的走访当中,就是我有一个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孩儿的无力感和被剥夺感

他会去质问这个社会,就我为什么要这样?我遭遇到多大的不公平吗?这个时候就是这种不公平感是非常严重的那这个时候最容易发展出一种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可能犯罪型人格,暴力型人格。如果这时候再加上这个手机。只要有一点时间,全是上网,刷视频。如果刷到一些视频里面那种外面的世界和一种成人的里面那些暴力可能他们就很容易模仿。那这个时候就是他的内心的被剥夺的这种感觉造成的他的一种报复性的或者说一种控诉性的人格。如果遇上一些合适的诱因,他可能就会演变成犯罪。

就是我我在采访那么多留守儿童里面,听到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就说我不想活得好,活得好不如活得烂,就是活得好,他要守规矩,他要普通,他很没有感觉,他对于这个活得烂的生活他有感觉,他需要在这个当中不停的去回味自己的痛苦。就是通过这种激烈的、创伤式的,通过那种张力很强的、冲突式的那种不断的重复这个冲突这种痛苦来抑制痛苦。他一直在这个舒适的生活里面,普通的生活里面,他甚至成功的生活里面,他没有感觉了。所以他就要不停的这么去生活,活得好不如活得烂。

在活的烂的当中,可能有一天他就会踩空。一脚踩空就变成什么?我们眼里的一个犯罪分子,一个抢劫犯、盗窃犯或者说一个人口贩子,还有毒品这些都有。

但是如果你在这个轨迹当中去没有加以干预,没有给一个改善它这个条件。它是有一部分会走到伤害社会,另外一部分会走到伤害自己。有一种就是他比较内向,他可能会他没有伤害这份你看不到他,但是实际上他的内心可能已经非常的大的恐惧。包括我自己,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我老婆也是,我们都遭遇了相当大的这样一种内心的空缺。

我觉得和我的(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强的关系。因为那时候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带给安全感的,你总是会把事情想到最坏了,我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恐惧症更有关系的这两天我看到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他童年的经历,他跟我一样,他比我还厉害。我是因为后面那几年我要去采访留守儿童。很多偏远地区不能不坐飞机,还是那种很小的飞机,抖得很厉害,我是强行用那个吓人克服自己。

我有强迫症,比如说我总相信自己不会得到一个跟我的努力,跟我的成绩相匹配的一个评价。我总觉得我不会真正的成功,就是别人好像容易得到的一个成功,我要通过千辛万苦去换取。

就是我觉得跟我从0到4岁的时候,我父亲不在身边,后来我到这个小学阶段,我母亲又不在身边好几年。然后我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到市里面去上学,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只有一年,我只有两次回来。我这种不安全感和这种自我价值降低这种感觉就是相信自己不会成功,这种感觉是非常之强烈的。因为你你没有人可以肯定你的这种情况。所以我想从我个人身上也能看出来,就是这个留守他的经历,而且我的这个被剥夺感情不公平感,我觉得是非常的。

我容易跟人发生冲突,就遇到我认为不公平的事情,我会很容易跟人吵起来,尤其会得罪那些大人物。可能对于弱者,我们由于学习的那种正义感还不会去这样。但是偏偏就对不对着大家都不去惹的人我特别愿意去惹。就是我特别愿意跟领导发生冲突,就那种不公平感、正义感。

这种心理逻辑是很可能他会把自己遭到的那个不公平把它放大,而同时也意识不到别人遭遇的不公平,把别人那种境遇就非常的缩小。这个就是一种幼年时候建立的一种固定模式,它的一种反射就最后反弹成这样一个心理模式。所以这个链条它是很长很复杂的。

我们坐在这里说,好像留守儿童是一个严重的事儿。但是你真正到了乡村,你发现单纯留守就不是个事儿。甚至幸福的,它一定是经常的附加了很多因素。比如说留守之外,他可能还是单亲,他可能还生了病,他可能是赤贫的,甚至他是孤儿。因为留守的儿童很容易变成单亲儿童,父母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在家里两地分居,感情往往就会破裂是吧?破裂以后一个走了,那这个离婚了,他可不就变成单亲儿童了吗?

所以他成年以后,就是我觉得他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就是他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他后来当了律师,他曾经因为这个,他就是觉得应该这个事情我是对的,曾经为这个都被抓起来过,就这么一个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极度的倔强,对于这种生活,好像幸福的生活,结婚的时候满足不了他。他就是老是想用痛苦来刺激自己,就是你导致他可能谈了几个恋爱,但是很难结婚,会在很多的事情上跟人很轴,发生一个很激烈的冲突。 而且最后一个很明显的后果就是可能他非常想要孩子,但是后来他生不了孩子,这好像是一个隐喻一样,就是他没有办法要孩子。我感觉这个朋友就是一直到很多年以后才慢慢的跟自己和解的,就是终于接受了自己可以不靠痛苦那么生活。

我觉得很多时候其实他有可能给他带来一些正面的价值。就像我这个朋友一样,他可能有正义感更强,或者他内心更敏感,包括我自己。我可能因为我的这个童年开始的留守经历,我更能理解一些处于无助状态下的那些人,就愿意自己的写作,更多的关心人。但是对于你自己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怎么样跟自己消化这个痛苦,怎么要跟自己和解,怎么接受自己,他对你的生命来说注定是险阻重重,很困难的。所以留守这个经历,他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不行,不意味着这个人是潜在的犯罪分子,甚至这个人可能反而是可能对社会有一个长项很大的贡献。但是他的痛苦绝对是真实的,就对他人生构成这种困难和挑战一定是非常沉重的、

所以我在想是我们应该是一个什么态度,就是对中国很多的事情都这样,你包括成为病人,他也是一个这样一个群体。你到底是不是歧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我们到底要不要正视这个现象?其实我我经过那么多事情,其实我在想就是我们是需要面对这个事情的,回避它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在面对他的时候,是不是就变成一种观念,就是一个人只要有留守的经历,一个人只要他的家庭不是完满的,只要双亲不是完整的,只要是有这种分离创伤,他就是应该被防范的潜在的危险的。这时候甚至比如说恋情、婚姻、感情关系中,它可能都是有缺陷的。我们要避开它是在相亲市场,然后在就业上好像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对象。我觉得这样就是很可怕的。

另外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就是留守他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就只能在当中吸收负面的东西。有可能他可以从当中得到一些别的他的一些价值。就是他如果熬过来了,他可能能得到一些坚韧的,一些对社会的敏感,一些正义感的这样一种加强。可能他比一个舒舒服服的,含着金钥匙,一生顺风顺水的孩子来说,他有更多的对社会的一些个认识,他有对一些使命感,而且内心也更丰富,有更吸引力、更敏感的认识。

在全面的正视之下,最后能够去解决这个问题,去消除这种减少这种现象。这是我们谈的这个话题的目的。不然的话,只是在这里谈论一下,发泄一下,可能最后真的就会造成这个留守儿童群体的一个污名化,这个对我们这个社会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甚至说你可以说跟人口流动造成这个问题有关的,有分离创伤的这种孩子和成人,他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主体。他不是说是我们把他们打入另类,就可以去歧视他们,就可以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对它可能是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这么一种现象。但是中国很明显,就是这个东西以城镇化当中的一个户籍制度,人为的把家庭分离。

就包括你说到像打工子弟学校,前些年很多地方都把它对拆掉了。

拆掉了北京一样。我的镜头孩子们写过好几个这样的故事,就是这个孩子们在北京市流动儿童他跟父母在一起过得破破烂烂,但是也还好,算是开心吧是吧?但是到了回老家以后,他就变成留守儿童,有些失学了。这种是比较明显的。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劳动时间严重的长。就是发达国家比如说一个人上班,他可能上到下午四五点钟,四点钟加班的很少是吧?8小时工作制,我们这个哪怕白领也不一样,就像是996什么的,你这种情况下,你哪有多少时间去跟孩子相处,我就请个保姆,或者说你如果说是想给孩子好一点的教育,你可能这个家庭就得付出非常多。为什么这么内卷?为什么不敢生孩子?这个都是这种原因。

大院已经瓦解了。所以孩子完全就是一个个孤独的小超人,要去竞争,要去内卷。但是他们自己又没有伙伴。这种情况下你说孩子跟孩子之间形成的关系,很容易变成一个竞争的敌对的这种关系。

你要当飞车党,你得年轻一点。 你要控制女孩子,你也不能太老了。你就是正好是那个少男时候,人家少女愿跟你。

在犯罪圈里面也有一种青春饭。

这就是一个吃青春饭。女孩也吃青春饭,男孩也吃青春饭,但是这几年青春饭一吃下来,你说这个人咋办?以后他最应该求学的,最应该获得技能那几年可能形成一个人格的那几年,男孩去控制别的女生,然后那个女孩去出台去去吹酒。这几年以后,他们会形成什么样的一个成人呢?这就太让人忧虑了。

而且后来慢慢的在我在采访成年人的时候,比如我写北漂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也就是这留守儿童,他们也是对他们成年以后的经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就是他们可能很多人得了抑郁症。或者说很多人没有办法去面对生活和感情上一直有疏离这种状况。就看似正常的人下面仍然有这个问题。所以说走到了犯罪这么一种层面上,这么一种状况也是很多。

所以我想一直关注这么一个话题,因为它确实是我们就像我刚才说的,它不是某一部分人的问题。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主流的,是我们自己的,是一个多数人都面对的一个问题。不要把试着把他们归类为一个特殊的和一小群人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