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概念需要“下定义”。

首先:下定义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好像一个物体,究极所有形容,也无法把它的每一个表面充分描述完,因为转一点角度,看到的就会有细微的不同。而这角度是连续、可以无限细分的。

但是概念是可以适度抽象的:一个类似于球体的东西可以抽象成球体。从某个角度去看,可以看到一个圆,这也是一个特征

如果概念没有新意,指向归属性、描述性等性质的,可能只是一句废话。比如说狗是动物,太阳是红色的,也只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不能说它没有意义。但并不一定是好的概念。

创造概念的必要的手法:粘贴、附会、比喻、修辞、抽象、建模、可视化等等。

大脑的记忆和容量是有限的。当遇到事,或是需要作出判断的时候,则需要根据过往经验、认知而来。

概念定义的四例法

“定义概念时要给全四种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定义一个概念时,为了确保全面、清晰地理解,应该提供四种类型的例子:

  1. 正例 (Positive Examples):

    • 也称为肯定例证。 
    • 这些例子符合概念的定义,展示了概念所包含的典型特征。 
    • 通过正例,可以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知道“什么是”。
  2. 反例 (Negative Examples):

    • 也称为否定例证。
    • 这些例子不符合概念的定义,它们缺乏概念的关键特征,或者具有与概念相悖的属性。 
    • 反例有助于明确概念的边界,了解“什么不是”,避免混淆。
  3. 变例 (Varying Examples):

    • 变例是正例的一种扩展。
    • 展示概念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的变化和应用。
    • 变例可以体现概念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边界例 (Borderline Cases):

    • 也称为模糊例子。 
    • 这些例子介于正例和反例之间,它们可能部分符合概念的定义,但又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
    • 边界例有助于探讨概念的边界和适用范围,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要提供这四种例子?

  • 全面性: 四种例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了片面理解。 
  • 清晰性: 通过正例和反例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界定概念的范围。 
  • 深刻性: 变例和边界例能够引发对概念的深入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化。 1
  • 实用性: 多样化的例子有助于将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迁移能力。 

举例说明(以“鸟”为例): * 正例: 麻雀, 喜鹊, 鸽子 (都具有羽毛,翅膀,会飞等特征)* 反例: 蝙蝠(虽然会飞,但没有羽毛), 企鹅(有羽毛,但不会飞) * 变例: 鸵鸟(不会飞的大型鸟类), 蜂鸟(体型极小的鸟类) * 边界例: 始祖鸟(兼具爬行动物和鸟类特征的化石) 通过提供四种类型的例子,可以全面清晰的掌握这个概念。

我们以“合作”这个概念为例,来展示如何通过四种类型的例子给出定义:

概念:合作

定义: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协调、配合、互助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种类型的例子:

  1. 正例 (Positive Examples):

    • 团队项目: 一个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程序员编写代码,测试员进行测试,设计师设计界面,共同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互相配合,最终完成项目。
    • 体育比赛: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队员们通过传球、挡拆、掩护等配合,共同努力赢得比赛。
    • 科学研究: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共同参与一个研究项目,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一起解决复杂的科学难题。
  2. 反例 (Negative Examples):

    • 恶性竞争: 两家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互相诋毁、恶意降价,最终两败俱伤。这不是合作,而是竞争。
    • 单打独斗: 一个小组作业,每个成员都只顾完成自己的部分,互不沟通,最后提交的作业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也不是合作。
    • 各自为政: 多个部门之间互不通气, 导致同一个任务多次重复执行, 浪费资源.
  3. 变例 (Varying Examples):

    • 国际合作: 多个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签署协议,共同采取行动。
    • 跨界合作: 一位艺术家和一位科学家合作,将科学数据转化为艺术作品,进行科普宣传。
    • 临时合作: 几位陌生人在机场偶遇,因为航班延误,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互相帮助。
    • 人机合作: 人类与人工智能一同工作, 人类提供策略, 人工智能执行.
  4. 边界例 (Borderline Cases):

    • 竞争性合作(竞合): 两家公司既是竞争对手,又在某些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或开拓新市场。这种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界限比较模糊。
    • 搭便车: 在一个团队中,有些人很少贡献,却享受团队合作的成果。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合作,存在争议。
    • 被迫合作: 在监狱中的犯人一同劳动, 这是在外界压力下的合作.

通过以上四种类型的例子,我们对“合作”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正例展示了合作的典型特征,反例明确了合作的边界,变例体现了合作的多样性,边界例则引发了对合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认知来自于实践获得的反馈

初次遇到的概念

假设你是一只猴。第一次吃苹果,觉得脆甜好吃,可以充饥。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下一次在看到苹果,就知道摘下来吃了。这是价值判断

苹果有绿、有红。成熟了的更好吃。基于这一点,可以做出总结:红色好,绿色坏。

这时再看到桃子,从没吃过,但是和苹果长得像。而且红了,代表熟了。

咬一口——可以基于经验实践了,获得了反馈,反复在边界上摸索,知识从此形成。

概念也形成了:果实,长在树上,闻着甜丝丝的,有青有红,红色的更好吃。

概念抽象的过程:观察、归纳、比喻

果实是怎么来的呢?经过观察,是可以从种子种植而来的。

这样可以收集、埋在土里、长出来的植物,收获到的食物颗粒都被归纳进了果实的概念:小麦、水稻、高粱……

学会耕种后,果实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丰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符合耕种-收获的模式的,形成了“比喻”,概念完成了从实体到抽象层面的迁移——艰难工作的成果,都可以叫“果实

交流与教育:更高效地习得知识

自己尝遍所有的果实是不现实的。

好在,有交流、有教育。有信息的传递。

获取了信息后,可以不经过实践,就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概念。

联想和总结:学习的不二法宝

人的大脑,稍微绕一绕就晕了。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会背乘法口诀表,法国人不会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