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

《礼记·内则》将饮食分成的饭、膳、馐、饮四大部分。先秦将味原则为“春酸、夏苦、秋辛、冬咸”,这个食谱以“大苦”领首,说明是夏季,更何况后面还有冰镇的“冻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冷饮。

汉唐

汉唐时期, 农民、奴隶、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士卒、役夫等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尽管他们劳累终日,“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汉书·食货志》) 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 仍然是食不果腹,不得温饱。

强豪富酒肉, 穷独无刍薪

唐元稹在《旱炎自昝贻七县宰》诗中描述当时社会情况时说“苟无公私责, 饮水不为贫”,“强豪富酒肉, 穷独无刍薪”, 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官府和强豪掠夺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穷苦者到了终日“饮水不为贫”的地步, 并对社会贫富饮食差别作了形象的真实的概括。

西汉贡禹在给元帝所上的奏章中说:“今民大饥而死, 死又不葬, 为犬所食, 人至相食, 而厩马食粟, 苦其大肥, 气盛怒至, 乃日步作之。”(《汉书·贡禹传》) 普通劳动者或饥饿而死, 为犬猪所食; 或像牲畜一般, 人自相食。而统治者却有肥马, 食粟肥得连走都走不动, 必须每大牵出去蹓跶, 以散其充溢之气。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记载, 步骘避难江东, 单身穷困, 以种瓜自给, 为害怕豪族焦征羌所侵扰, 与卫旌一起奉瓜以献。“征羌隐儿坐帐中, 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征羌作食, 身享大案, 膳重沓, 以小盘饭与骘, 旌, 惟菜茹而已。”这是封建社会一幅阶级差別与饮食差异的形象。

唐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山家清供》【宋】

文化特质

用至富贵之名(金玉、琼叶、仙丹、灵芝)来描摹至清至淡之味*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 ——这是炸馓子。

“拖油盘内煿黄金,和米铛中煮白玉。” —— 不过是竹笋罢了。

*“煮玉”、“煮蓝田玉”,几乎是白萝卜的代名词。寻常食物在文学形容下变得珍贵无匹。

==不拘泥于味觉体验,也会欣赏在烹饪和咀嚼时给人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全方位的体验。 这是中式的食物美学。==

“削为琼叶片,嚼作雪花声”*——这是馒头片,咀嚼时正如雪花被踏碎时的酥脆之声。

“汤响松风,早减了、七分酒病” —— 煮茶时茶汤沸腾的声音如同松林被吹拂的清脆悦耳之声。

“煮芋云生钵,烧茅雪上眉。” —— 煮芋头时的蒸汽如同云雾,烧茅草的灰烬飘落在眉头上如同雪花。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 这道菜叫“拨霞供”,浓白汤汁中翻滚的鲜红涮兔肉片,像一抹晚霞隐入江雪。

洁净的饭食和高尚的品行相关,一些菜蔬与历史名人相关

野蚕豆:元修菜 卷耳:此欲以进贤之道讽其君,因名“进贤菜” 悠久的历史给了食物更丰富深厚的意蕴

强调药食同源,所以会很在意食物的药用功能。

古人认为食素与长生有关,吃得清淡,欲望淡薄,离煮石的仙人就相去不远。有的菜蔬虽不能给人感官的愉悦刺激,但能令人体健,良药苦口尔。所谓“大羹必有淡味”。

粗茶淡饭总是与温暖的家庭联系到一起

吃到芋头萝卜稀饭可以获得的惊喜和满足,似乎总要有场景的加成。“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