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200
  • 书名: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
  • 作者: 茅海建
  • 简介: 本书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作者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 出版时间: 2014-10-01 00:00:00
  • ISBN: 9787108050656
  • 分类: 历史-中国近现代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PC 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68c32bf05e22aa68c605298
  1. 传统儒学伦理在实际错综复杂的时代巨变下,显得迂腐、清高、脱离实际。

战败殉节,于节无损,于事何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面子”的变态执着

“割让”,说成是“赏赐”,“赔款”,说成是“恩赐”。南京条约签订了,最在意的不是“国家利益”的损失,而是“夷妇”和大皇帝并列带来的有妨尊严。

Question

对于“面子”的病态看重来自于: 1.利益的割裂,满清贵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前者看重统治的稳固而“礼”正是巩固权威、确立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不需要“跪拜”等礼仪,不把大皇帝看得至高无上、尊严无可冒犯,又凭什么让皇帝居于万民之下、让万方都奉他为主呢?所以可以说,这种“病态”其实来自于“必须” 2. 自我奴化 持续洗脑自己服从安排

从“剿”到“抚”,

高亮划线

一琦善其人

📌 汪精卫因政治不得意而改换门庭的场景,似为格格不入。 ⏱ 2021-09-14 20:51:39

📌 若说有钱人就不会受贿,当然不能成立。但作为家赀丰裕的琦善,大约不会见了自鸣钟、玻璃盏之类的新奇洋货便心旌荡漾。在中英交涉中,他若要受贿,就绝非小钱,而必然是一笔大数 ⏱ 2021-09-14 20:52:00

📌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 ⏱ 2021-09-15 06:55:48

📌 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 ⏱ 2021-09-15 06:56:08

📌 历史学是讲究客观的,但历史学家的主观意愿,总是不断地被糅合到历史著作之中 ⏱ 2021-09-15 07:00:35

📌 段时期的鸦片战争研究,虽在国际态势、英国内部状况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以琦善、林则徐的对立作为叙说的主线,只不过分别把“奸臣”、“忠臣”,变为“卖国”、“爱国”;把“抚”、“剿”,改为“投降”、“抵抗”,等等而已 ⏱ 2021-09-15 07:05:59

📌 反映出历史学家的深层意识——不服输的心气,总认为中国当时还不至于不可挽回地失败,还是有希望获胜。这种不和谐的论点被放在了一起,正是历史学家在内心中把愤懑和希望放在了一起。 历史学家这种不服输的心气,从本质上说来,仍是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挚爱。 ⏱ 2021-09-15 07:26:10

📌 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当时清政府中有没有人可以领导或指导这场战争获得胜利?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 毫无疑问,历史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也不会改变。但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分析、评价历史时,总是会注意到当时未被采纳的建策、未被利用的条件,总是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有许多“如果”、“可能”、“万一”之类的假设,离开了这些,他们无法研究历史,而只能成为历史的宿命论者。 ⏱ 2021-09-15 07:28:41

📌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 ⏱ 2021-09-15 07:29:42

📌 在本篇绪论即将结束之时,我还要说明,历史学家生来俱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结,不应当演化为历史研究中对本民族的袒护。抱着这一观念,我在对清王朝的批判上,无论是妥协的主张,还是抵抗的主张,都是不留情面的。 ⏱ 2021-09-15 07:31:58

一武器装备

📌 这种制度下,新武器的研制在一开始就以不合规定而被拒绝,新技术、新工艺又因不合规定而被排斥,最后又用权威的价格将一切新因素封杀出局——不合规定不准报销!长久的和平,使清朝统治者们忘记了未来战争的大课题,他们从未制定过长期的武器装备研制计划。 ⏱ 2021-09-15 08:28:57

📌 清军因其陆上调兵速度比不上英军的海上调兵,且不知英军的战略目标和作战指导方针,只得处处设防。也就是说,全国几千里海岸线,都是其防御的范围。 ⏱ 2021-09-15 08:35:55

📌 和兵力,无疑是标志军事力量强弱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然而,若仅此便能判断战争的胜负,那么,人类的战争史就会如同数学中的加减法那般单调枯燥,失去其应有的光彩。在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时有发生,其中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人以及由人制定的战略战术。 人的复杂性在于其思想,人所制定的战略战术又千变万化,很难集中概括。因此,鸦片战争中的高层人士的经历、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我将放在以后各章结合战争过程进行讨论,本节只是简单地描述清军作战的主体——士兵和军官的一般情况。 ⏱ 2021-09-15 08:36:37

📌 这时苗大人生怕他去一问,耽搁了时间,缺额又被旁人抢去,所以他随即说:“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就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本来我们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排行取的,家兄叫基道,我叫基善。这次补兵,因为苗大人随便一写,以后我就沿用下去,没有更换本名。这就是我的名字的来由。我补兵的这年,是光绪十八年,西历 1892 年,我才十一岁。 ⏱ 2021-09-15 08:37:26

📌 不能把冯氏的事例当作普遍现象来看待,但此中透露出来的募兵程序,却是清朝的一贯制度 ⏱ 2021-09-15 10:01:27

📌 一旦操演值勤来不及回家,家眷们便送饭前往。操演的场地周围,常常有他们的妻儿旁观。休息时与妻儿共饭,与操演相比又是一番风光。 ⏱ 2021-09-15 11:10:31

📌 收入的低下只能降低生活水准而不能不生活,清军士兵为维持生计,须得在正项收入之外另觅别项来源。因此,替人帮工、租种田地、做小本生意等等,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犹如今日之“第二职业”一般红火。例如,湖南抚标右营游击的一位长随郑玉,与兵丁陈玉林等 4 人出资 27 千文,盘下即将倒闭的湖南长沙青石街上的“双美茶室”,经营半年之后,转手于兵丁蔡步云等人。当此类经营活动在时间上与值班操演发生冲突时,清军士兵也常常雇人顶替。 ⏱ 2021-09-15 11:24:45

📌 但当时官场的奢华风尚,使军官个个有如“穷瘪三”。自乾隆朝后期以降,吏治已经大坏。当官的目的,在于发财。仅凭薪水过活的官员,恐怕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到。 ⏱ 2021-09-15 11:27:14

📌 军官将见上司的门包,亦摊入兵饷。 前面已经提 ⏱ 2021-09-15 11:30:38

📌 福建水师的做法颇具创意,干脆 ⏱ 2021-09-15 11:30:51

📌 战船租赁给商人贩货运米,或租赁给来往台湾的各项差使。 ⏱ 2021-09-15 11:30:54

📌 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世界上可以有一万种罪恶而安然无事,唯有一种足以致命:执法犯法。 ⏱ 2021-09-15 11:34:05

📌 以上的描写,颇有专门暴露黑暗之嫌。其实,我为了研究结论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寻找光明,但光明始终远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 ⏱ 2021-09-15 11:40:32

📌 :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本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 我的这一结论会否失之偏颇呢?只消看看当时人的言论即可释然。当时的人们因体会更真切,而评论更痛切,甚至呈递皇上的奏章中亦直言不讳。黄爵滋说: ⏱ 2021-09-15 11:34:21

一从严禁吸食到严禁海口

📌 尽管如此,清王朝当时仍没有打算与英国开战,甚至希望避免“衅端”。战争的恶魔是在清王朝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忽然附身,给它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厄运。 事情得从林则徐使粤说起。 ⏱ 2021-09-15 12:13:45

📌 的重点从沿海扩大到内地,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捕杀瘾君子的国内司法行动。 ⏱ 2021-09-15 12:17:35

📌 禁烟是禁英国等国贩运之烟,然而,各地官员在奏折中竟全然不提英国可能对此事作出的反应。这说明清朝上下当时还未把禁烟与中英关系联系起来看,暴露出他们对鸦片走私情况的懵懂,对国际事务的无知。 英国是鸦片走私的主凶。这在广东民间,已属常识问题,广东官员在此之前也曾在奏折中提及。但是,“天朝”不屑于过问“外夷”之事,“天朝”的官员也无需了解“英夷”之情。他们在奏折中未把英国放在话上,是因为他们在心目中把一切“外夷”都放在话下。 ⏱ 2021-09-15 12:22:18

📌 ”,“外示镇静,内谨修防”。而后来收到马他仑离华的奏折,仅朱批“知道了”三字便了事。 ⏱ 2021-09-15 12:33:38

📌 并称林则徐“漫应之”,即没有公开辩论但心中颇不以为然 ⏱ 2021-09-15 12:34:03

📌 禁烟免不了用兵,但他意念中的用兵规模,大抵相当于今天反走私的警察行动,只不过当时没有警察而已。 ⏱ 2021-09-15 12:34:35

📌 帝也已年近六旬,施政以守成安静为归 ⏱ 2021-09-15 13:11:01

📌 堂堂“天朝”对外体制,在这些贪婪的行商、枉法的官吏的操作下,竟会变得如此荒唐和卑下,俨俨“天朝”的“防夷章程”,竟会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铺子 ⏱ 2021-09-15 13:34:47

📌 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道光帝的这一训令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 ⏱ 2021-09-15 15:51:37

📌 战争到来了! 前方主帅没有发出战争警报! 林则徐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错误 ⏱ 2021-09-15 16:08:39

📌 义律与英属印度官员互相勾结,私下出动军舰前来实行“恫喝”,并非奉到英国国王的命令。他还认为,这些为数较少的军舰不会酿成大的战争 ⏱ 2021-09-15 17:42:50

📌 去冬以迄今夏,粤省获办通夷贩烟各匪犯……彼见拒之益坚,防之益密,在粤无间可乘,而又未肯弃货于地,势必东奔西窜,诱人售私。兹复传闻有兵船多只,陆续前来内地,虽可料其不敢滋事,而护送鸦片,随处诱买,均在意中。若由深水外洋,顺风扬帆,无难直向北驶……自应飞咨各省,一体防查,庶可绝其弊。(重点为引者所标) ⏱ 2021-09-15 18:19:39

📌 君王好高髻,城中高一尺。道光帝的这种态度,不能不给“天朝”内大小臣工以安稳的印象。在一片静谧安宁之中,谁又会发现战争恶魔的悄临?即便有人发现,谁又敢慌乱扯响战争警报? ⏱ 2021-09-15 18:38:23

一初战

📌 对照英文,“求讨皇帝昭雪伸冤”一语,原为“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注 11,若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此外,该文件还多处将“匡正”译为“伸冤”,“抗议”(protest)译为“告明”,“赔偿”译为“昭雪”,“要求”译为“催讨”,等等不一。 ⏱ 2021-09-17 06:41:18

📌 前面对林的指控,属于“伸冤”,后面的各项要求,属于“乞恩”。 ⏱ 2021-09-17 06:48:13

📌 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一语,居然给英军直接下起命令来。在这 ⏱ 2021-09-17 08:05:58

📌 完全明白,根据清朝的体制,有违悖字样的文书必定会被拒收。很可能因此而授意马儒翰等人在翻译中尽可能地符合清朝官方用语的习惯。 ⏱ 2021-09-17 06:41:04

📌 而本公使大臣等,总求敬钦,乃英等常以老实直言论事,倘有所忤求,为见谅终者。 ⏱ 2021-09-17 06:40:54

一杨芳的“果勇”

📌 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六次没有炮弹的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 ⏱ 2021-09-18 13:36:14

📌 ,他似乎打算就此罢手,在上谕中称:“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现又“免冠作礼,吁求转奏乞恩”, ⏱ 2021-09-20 10:14:47

📌 歼而瘗之 ⏱ 2021-09-20 11:35:31

一璞鼎查的东来

📌 大峡江由宁波流至镇海县城时,大体是由西向东,快到出海口时,折为由南向北。江口的两端,各有一座山(大峡江之“峡”由此而来),西面是招宝山(康熙年间宁波对“番舶”开放,由候涛山改名,意在招外洋之宝),山上有威远炮城(明代为防倭始建),东面是金鸡山。江面宽约 1000 余米。由于当时的河道,未如今日已得到疏浚,水浅滩多,岸边亦积有淤泥,宽以里计。 ⏱ 2025-02-02 10:50:07

📌 形,顿时信心大增。这位尚未见过英军舰队的钦差大臣认为,英军的巨舰大艘,“不畏风涛而畏礁险”,镇海一带的淤泥浅滩,正是抵御英军的天然屏障;若以小船驶入,“无篷帆、无炮位、无锅灶”,又何足惧;若舍舟登陆,“不难全数歼捦”。他还将此心得专折上闻,请求道光帝下令沿海各将军督抚,“遍历本属洋面,测量水势之深浅,滩岸之远近,沙线之险易”,“分别最要次要”,“不必到处张皇”。很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镇海不属“最要”,仅为“次要”。他更关心的是定海。昧于“夷情”的道光帝,言听计从,将此折转发各地,下令参照执行。 ⏱ 2025-02-02 10:50:31

📌 从儒家的学说来看,裕谦向泮池中的一跃,是其忠贞不二的殉节的表现,无疑应当彰扬。道光帝获此讯后,亦称其“临危致命,不忝前人(指班弟)”,赠其太子太保,开复生前一切处分,按尚书例赐恤,准附祀昭忠祠,并允诺在战争结束后,于镇海建立专祠,以彰荩节。圣上的种种恩悯,当使裕谦的亡灵得以慰安。但是,若从军事学术的角度出发,主帅在败局中放弃统率权而去自杀,必使其部队置于无指挥混乱状态之中;而其家丁亲兵“抢护出城”的举动(尽管处于昏迷中的裕谦本人可不负责任),在实际效果上,与临阵脱逃并无二致。镇海县城内的守军随之亦奔。由此,已经占领金鸡山的英军,远远地望见这种奇特的场景,英军右纵队从东门攻入城内,清军从西门逃出城外。英军在攻克县城时,未遇抵抗。 ⏱ 2025-02-02 12:26:12

📌 裕谦认为,“广东之失事,由于各怀两端,可为前车之鉴”,如果留下这两名俘虏,存留余步云等人的和谈幻想,“适足摇晃军心”,于是,便用剥皮抽筋的方法处死俘虏,“杜其首鼠两端之念”。 ⏱ 2025-02-02 20:18:48

📌 尽管奕经、道光帝此时的心态让人捉摸不定,但我们可明显地感到奕经出征时的景象,要比奕山出征时沉闷得多。道光帝不再有“大兵兜剿,擒获夷酋”的心旷神怡的幻想,奕经也全无“剋日进剿,便奏捷音”的踌躇满志的迷梦。经过一年来的战争,他们对困难的估计似更为实际了。 ⏱ 2025-02-03 11:24:16

📌 在这些“小钦差”、“小星使”之下,又有随行的数百名京营兵弁。这群人淫娼酗酒,索财贪贿,闹得乌烟瘴气。每日吴县(苏州府首县)供应 80 余席,用费数百元,稍不如意,便掷击杯盘,辱骂县令。正如后来的一句流行语,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苏州展示出与 300 里之外同为天堂之城杭州迥然有别的气象。奕经最初不加意裁抑,后谤议骤起,只得移营百余里,于 1842 年 1 月 21 日进至浙江嘉兴。 ⏱ 2025-02-03 11:45:03

📌 这批从 4000 里之外风尘仆仆星夜兼程赶来的生力军,军纪无存,以至在近百年后仍在民间留下了“沿途掳丁壮,掠板扉,以四民抬一兵,卧而入城”的口碑。 ⏱ 2025-02-03 11:45:25

📌 先是 1842 年 1 月 25 日,奕经与参赞大臣文蔚在浙江嘉兴同时梦见英军悉弃陆登舟,联帆出海,宁波等三城“已绝夷迹”,后派人察明果有运械归船之事,以为“佳兆昭著”。又 2 月 10 日,奕经至杭州,往据称最为灵验的西湖关帝庙占签,中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一句,三天后,四川援军大金川土兵开到,兵弁皆带虎皮帽,更以为“收功当在此”。于是,他选定“四寅佳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四更,即壬寅年壬寅月戊寅日甲寅时,1842 年 3 月 10 日凌晨 3 至 5 时)为进攻时间,又以寅年(虎年)出生的贵州安义镇总兵段永福为进攻宁波的主将,来他个“五虎制敌”! 在迷信指导下的战事,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反射出来的是前科学时代人们的心态,吉利数码、神签灵验、托梦言事,至今仍有其相当的魅力,而在当时实有主宰人们意志的威力。 很可能是在这种迷信的力量的支持下, ⏱ 2025-02-03 11:50:47

📌 1842 年 3 月 10 日凌晨,清军积四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浙东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唯一的收复失地的反攻。 ⏱ 2025-02-03 11:51:12

📌 以当时的平价 1600 文兑银 1 两为率,鄂云通过多报日期,谎报留勇,中饱军费银共计 5631 两! ⏱ 2025-02-03 11:54:14

📌 然而,事情还并未结束。鄂云通过雇勇宣称捐钱 12000 千文。按照 1841 年 11 月由户、吏两部奏定的《海疆捐输议叙章程》:平民捐银 1.2 万两,给予道员职衔;候补、候选官员可将本身职衔按捐例减半,再核其捐数议叙;捐额溢出部分按 500 两加一级纪录;候选直隶州知州捐银 8000 两,议予本班尽先补用……等等规定,又按照捐纳时钱 1 千文按银 1 两计算的惯例,鄂云凭其 12000 千文的捐献,若要官衔,可获“道员衔加四级纪录”,若要官职,完全符合“本班尽先选用”。由此可见,鄂云非但发了财,而且可以升官或得到实缺! 鸦片战争对清王朝说来是一场空前的灾难,但对鄂云说来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如同鄂云这类人,调子唱得比谁都高,话说得比谁都好听。 鄂云是一个小人物,他靠着一名七品笔帖式的堂弟,便可如此贪赃枉法。我们虽不能由鄂云一事例来推断清王朝官员中人人如此,但在当时,利用雇勇做手脚发国难财又似乎不是秘密。许多私家记载对此留下了记载。又按照清朝当时办事规则,制造军器、修筑工事、调防兵弁等等,凡是涉及到银钱之项,无不可从中侵蚀。 ⏱ 2025-02-03 11:54:52

📌 充勇者本人又似仅仅为定钱、口粮钱而来,到军营后仅 20 余天便送上战场。这样的雇勇又怎么会有战斗力?又怎么会不临阵脱逃?反过来又可设想,他们若不逃跑,又岂不白白送死?如此作牺牲对国家、民族一无所益,而对他们本人及家人却是无法挽回无以承受的厄难。就此而论,鄂云等人驱策毫无训练的雇勇上前线又何异于杀人? 当我抄完吕贤基、刘韵珂两份奏折后,坐在档案馆宽敞的阅档室里,怔怔地望着这两份文件。我揣度着鄂云和那些不知姓名的雇勇的心思,思索着吏治与国运的关系,种种联想不可遏制,连绵而至。天黑了,灯亮了,人们纷纷离去。我才发现已坐了很久,很久,也想了许多,许多…… ⏱ 2025-02-03 11:55:53

一 “十可虑”

📌 在各省的督抚大员中,刘韵珂可视作特例。他不是翰林,不是进士,甚至连举人都不是,只是国子监中的拔贡生, ⏱ 2025-02-03 12:07:18

📌 他虽在杭州苦心经营,但其防御措施连自己都不相信:在城内各巷口设立木栅栏,用民人一名守栅,营兵一名副之,昼以帜,夜以灯,鸣锣击梆……种种举措,与其说是御敌,不如说是靖民。 ⏱ 2025-02-03 12:09:47

📌 他似乎已想到了死。奏折中称言:若战守不利,“臣只能捐一身以报君父生成之德,不能以一手而挽万众涣散之心”。 ⏱ 2025-02-03 12:10:33

📌 他后来说明的理由是,一怕溃兵扰城,二怕英军尾至。 到了此时,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一切希望都破碎了。刘韵珂思想深处间或尚存的那一点点战意,也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他一反平日乖巧的习气,不顾可能会忤逆圣意,于 1842 年 3 月 21 日上了一道有名的“十可虑”奏折。在该折的夹片中,再次请求启用伊里布。这位曾被他伤害过的老长官,此时在他笔下又被描述为:“公忠体国,并无急功近名之心,臣生平所见者,止此一人。”[插图]从奏用林则徐,到奏用伊里布,刘韵珂的思想整整转了 180 度。 在今天许多人的眼光中,由主“剿”转向主“抚”,无疑是一种倒退。但从刘韵珂这一实例上,我们却可清楚地看出其思想深化的进展。先前极力主“剿”,乃是失之于盲目,此时倾心“抚”议,却是着眼于现实。
 在琦善、伊里布被斥革后,“抚”议已寝息一年,“剿”意沸腾。在这种情势下再倡“抚”议,颇有风险,且不论圣意如何,即是言路上的谤论也让人受不了。刘韵珂不愧为是一位官场中的高手,他没有正面提出“抚”,反而在“剿”字上作文章,称战争若继续进行,有十项“深属可危”的因素。 ⏱ 2025-02-04 09:55:44

📌 在今天许多人的眼光中,由主“剿”转向主“抚”,无疑是一种倒退。但从刘韵珂这一实例上,我们却可清楚地看出其思想深化的进展。先前极力主“剿”,乃是失之于盲目,此时倾心“抚”议,却是着眼于现实。 ⏱ 2025-02-03 12:22:51

📌 恐惧心理是近代战争中常见的问题,对士气的影响不能低估。在鸦片战争的各次战斗中,真正被英军火炮毙伤的清军官兵数量并不多,大多在敌炮火下迅速瓦解。 ⏱ 2025-02-03 12:23:49

📌 在鸦片战争中,官、民皆与“夷”敌对,但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官出于利害关系。民则出于侵略者的暴行引起的仇恨,而对英国的侵略要求会给他们的利益产生何种危害是不甚明了的。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并没有成为民众奋起的旗帜(详见第四章第三节)。 ⏱ 2025-02-03 12:24:22

📌 更有甚者,清军此期的军纪败坏,致使他们原本为解救民众的“救星”身份坠化为祸害民众的“灾星”。各省援军到处勒索,敲诈地方。在绍兴,清军的“抢食”,使当地“罢市绝粮”;在上虞,兵勇竟公然抢劫自己的粮台。林则徐称:清军“沿途骚扰之状,更不忍闻,大抵民无不畏兵”。江苏布政使李星沅得知奕经在浙东兵败后再请各省援军,气得在日记中大骂:“征调纷纭,彼糜饷糈,沿途扰累不可胜言,庸臣误国乃至此耶!”江苏是过兵省份,具有良知怜悯百姓的官员作如是说,而真正的受害者,战区的老百姓又该作何感受? ⏱ 2025-02-03 16:28:43

📌 在官、民、“夷”三者之中,力量最大的是民,力量最弱者亦为民。有组织的充分觉悟了的民众,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而涣散的民众,则对最微小的暴力也无法抵抗。 ⏱ 2025-02-03 16:29:29

📌 江苏漕粮约占京漕总数的一半。若漕运一断,京城必然动摇。后英军占领漕运咽喉镇江,朝廷即刻屈服。 ⏱ 2025-02-03 16:30:30

📌 这番话说到了道光帝内心的病处。官民对立,形同水火,清王朝内部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自然灾害,物价上涨……任何小小的火星,都有可能燃成燎原大火。十多年后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内战,证明了这一点。而此时湖北钟人杰为首的民众造反,又提示了这一点。刘韵珂于此格外留心。先是在镇海、宁波失陷后,他一面请派援军,一面要求将裕谦生前在河南、安徽等处招募的乡勇 5000 名退回。他奏曰: ⏱ 2025-02-03 16:31:05

📌 刘韵珂对雇勇滋事的恐惧甚于正肆虐于浙东的英军,正是出于对王朝命运深层次考虑。以割地、赔款、通商为目的的英军,并无灭清之意;而一旦民众造反,将是皇冠落地。清朝统治者们尽管在诸多事务上糊涂昏聩,但在这一根本大计上十分清醒。刘韵珂是将此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考虑的第一人。“不逞之徒乘机而起”一语,是对道光帝乃至整个统治集团的提醒,也是对他们施加的最有效的压力。 ⏱ 2025-02-03 16:35:47

📌 战争须以金钱为其后盾。再锋利的刺刀,若抽去作为中坚的军费,即刻软如灯芯草。战争期间,最使道光帝心烦意乱的,恐怕还是军费问题。 ⏱ 2025-02-03 16:38:20

📌 本土作战的清军,为何支出如此之巨?我们不妨做一番细究。 ⏱ 2025-02-03 16:38:48

📌 原来,所有的主“抚”官员无不从主“剿”转变而来。在“天朝”的对外体制下,在“夷夏”观念的熏浸中,清王朝官员对“逆夷”主张“进剿”,几乎是出于本能,不加思索。因此,清朝官员原来都是“主战派”,无一例外。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主战”与“主和”的斗争的话,那么,这种斗争的场地,主要在于那些由主“剿”转向主“抚”的官员的头脑,是一种自我的思想斗争。在那个时代,居然向“逆夷”屈服,思想上必然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 ⏱ 2025-02-03 16:50:44

📌 现实的力量,毕竟大于“义理”的力量。 ⏱ 2025-02-03 16:51:20

📌 与此同理,近代化的海战,又需要近代化的海军。用雇募的民船、雇募的枪炮手、旧法制造的火炮,与英国远征军海上交锋,似无胜利希望。 ⏱ 2025-02-03 16:54:53

📌 离开北京,南下杭州。京城南的正阳门和彰仪门,照例再次向钦差大臣开放,冷漠地注视着此行神色惨淡的人们。它已经送走了两位钦差、两位将军,这一次,又会有何转机? 无情无语的城门,此时已矗立了四百多年,饱经沧桑。它又能问谁?谁也没有答案。 至圣至明的大皇帝,此时心里正充满着不安。 ⏱ 2025-02-03 17:00:33

📌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 2025-02-04 09:23:31

📌 他需要了解的太多了,一下子开出这么多问题。可见他的焦躁,又可见他的浅薄。 ⏱ 2025-02-03 17:02:28

📌 “夷”情,姿势自然可笑,多少又有那么点进步的意味。可是,他似乎并不知道,他最为困惑的地理问题,正是他最有资格回答的。我们今天尚能看到的由传教士南怀仁为他高祖父康熙帝绘制的当时中国最精美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此时正在紫禁城的库房里睡觉。 ⏱ 2025-02-03 17:02:40

📌 用今天的政治概念来衡量,以对方条件的全部或部分来停止战争,无疑是“投降”。可在当时人的心中似乎还不这么看,认为仍是“抚”。这不仅是为了“天朝”的面子,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术语中,“降”意味着向敌方的臣服。 ⏱ 2025-02-03 17:09:03

📌 这种不切实际的计划本是那个时代一切未历战场的官僚们的通病,无须细加评论,但其张大其志的言辞又熨贴地舒展了道光帝那颗紧揪的心、赞其“水陆交严,深得以静制动之法”。 ⏱ 2025-02-03 17:12:55

📌 然而,他们的这种爱憎强烈的忠奸矛盾的叙说,更符合当时和后来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更富有戏剧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接受。 ⏱ 2025-02-03 17:31:19

📌 镇江,古称京口,北濒长江、西临大运河,是交通的枢纽,航运业的中心,也是长江下游一大繁华城市。 ⏱ 2025-02-03 18:16:48

📌 但他无权调兵无钱铸炮,能办的事情不过如此而已。 ⏱ 2025-02-03 18:17:12

📌 这位副都统似乎并不知道,除了军事上的意义外,保卫一座城市的终极目的正是保卫该城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战前疏散平民是守将的责任。而当民众感到威胁不是来自敌方而是自己的保卫者时,势必诱导以敌待之的举动。正因为如此,这位副都统虽慷慨殉国,但民间盛传其被愤民暗杀,以至在京的御史将此流言上达天听。一百多年来,与其他殉国将领相反,海龄的名声不好,恰是因其口碑恶劣。 ⏱ 2025-02-03 18:26:00

📌 在“天朝”的历史上,对外交涉本是大皇帝的专权,任何臣子都不得擅专,即所谓“人臣无外交”。因而当时根本不可能有“全权”的职差,恐怕当时人连“全权”的概念都没有。耆英头一回出阵便遭当头棒喝,而伊里布仍不罢休,于 7 月 4 日再次照会璞鼎查,宣称自己和耆英是“大皇帝特派来善议大臣”,准备在苏州“候讲善定事宜”。可这份照会送往吴淞时,英军已连樯溯流开赴镇江了 ⏱ 2025-02-03 18:29:31

📌 张喜带去的伊里布照会,并无新鲜内容。马儒翰阅后劈头责问:“俱系空话,于事何益?”但英方深知张喜为伊里布亲信,于是双方的谈话也就“由辰至酉”(即早晨 7—9 时至下午 5—7 时),璞鼎查、马儒翰、罗伯聃皆在场。会谈的细节可见于张喜的《抚夷日记》,其于辩论进行于嬉笑怒骂之中而大放异彩。戏剧性的场面频频出现,张喜的言辞机锋不逊于苏秦、张仪。但是,越是完美的记录,越是让历史学家怀疑其掺入了多少自吹自擂的水分。 ⏱ 2025-02-03 21:43:57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

📌 则为尺度;而生活在“天朝”中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因而在外交上举措大谬。在 19 世纪急剧缩小的世界中,“天朝”本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 2025-02-04 01:33:58

📌 后来的历史说明,西方的大潮冲击了中国的旧有模式,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主要在沿海地区)为之大受损害,在此哀曲中又萌生出中国前所未有的种种社会经济现 ⏱ 2025-02-04 01:40:41

📌 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至本世纪,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作用。 ⏱ 2025-02-04 01:41:01

📌 阅江南钞寄合同(指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插图](重点为引者所标 ⏱ 2025-02-04 01:42:50

📌 夷妇与大皇帝并书 ⏱ 2025-02-04 09:26:52

📌 十中国之凋敝在于漏银,新开口岸后漏银更易,清方若禁银出口又会挑起衅端,该怎么办? ⏱ 2025-02-04 01:47:41

📌 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 ⏱ 2025-02-04 01:50:24

📌 作为满人,作为皇亲,耆英比起那些中过进士,入过翰林的正途官员,少一些儒教的气味。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无可争辩地是一大缺陷。或许也就是这种缺陷,使之在思考问题时也少一些性理名教的色彩,更具直接性和功利性。至浙江几天后,他便看穿战败的必然,不计“夷夏”之大义,一心欲与“逆夷”讲和。这与同为皇亲贵族的伊里布、琦善相一致。 ⏱ 2025-02-04 02:04:55

📌 因为从经典、律条、祖制中,都找不到对“便宜行事”四字的界定。就历史的现实而言,南京条约虽是一项苛刻的不平等条件,但作为签订人的耆英并无罪责可言。城下之盟,别无选择。作为战败国,再苛刻的条件也不能不接受。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越早结束越为有利! ⏱ 2025-02-04 02:05:46

📌 这段话的意思是,英方提出的条件,清方已答应了,为使条约能“永久遵行”,清方也有“盟言”,须与英方预先约定。言词中不无希望英方“知恩图报”的意味。看来,耆英对国际条约的意义似乎不太清楚,刚刚签字又提交涉。而“盟言”一语,又让人回想到古代“戢兵会盟”之形式。 ⏱ 2025-02-04 02:13:55

📌 [释评]此项交涉的利害关系实在太重大了,我不得不照引全文。耆英和刘韵珂一样,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纠纷而不引发衅端,成为其心头大患。为了简单明了且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题,他干脆将对英人的审判权主动拱手予英方。在他看来,如此中英各司其民,就不会再出现诸如林维喜案那样令人头痛的麻烦了。耆英由此铸成大错 ⏱ 2025-02-04 04:20:20

📌 因此,我在前面不厌详细地摘录刘韵珂的信函和道光帝的谕令,不是想减轻耆英的罪责,而是为了指出,整个统治集团同病 ⏱ 2025-02-04 04:28:40

📌 举一个例子,南京条约第二款允诺英人可以“带同所属家眷”居住于通商口岸,这在当时的西方和今日的世界是很平常的事,但与清朝以往不许“夷妇”入境的规定相抵触。耆英在条约签订前曾派员交涉,被拒后又在奏折中以相当的篇幅说明允“夷妇”入住口岸的理由,其中最为雄辩的是:
 况英夷重女轻男,夫制于妇,是俯顺其情,即以暗柔其性。 ⏱ 2025-02-04 04:31:06

📌 可是,就在中英条约签字前,英方送来的条约文本中,在此条款后加了段“但书”:
 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这实际上提出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能从清方顺利通过,英方不惜在条约中文本措辞上表示卑顺,装扮成一副领受“圣恩”的模样。 ⏱ 2025-02-04 04:45:21

📌 由此,在“约束”侨民的幌子下,各通商口岸成为英舰自由往来的码头。后来的事实说明,英舰并未被其外交官用以“约束”本国侨民和水手,反成为手中随时向清朝施加压力的工具。又由于这一规定,在此后的中外战争中,各通商口岸成为清朝无法设防的城市。 ⏱ 2025-02-04 04:46:56

📌 大皇帝本是“君临万国”的天下共主,不应当去接待一个非为朝贡的使臣。耆英在内心中认定,若让道光帝面对一个不跪不拜的“夷”人,那四裔群“夷”自然不免滋生轻慢之心,就是内地熟读经史、详知礼仪的士子们,也会对清朝的合法性发生怀疑。跪拜是一种礼仪,今天的人们往往忽视此类形式而注重实际,但在以“礼”治天下的儒教国家中,其中的意义之重大又是耆英所深知,绝不敢掉以轻心的。由 ⏱ 2025-02-04 05:03:16

📌 为了不致于被误作贡品,泰勒总统亲自审定了礼单: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模型、蒸汽挖掘机模型;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的书籍以及《美国百科全书》;电话机、望远镜、气压计、温度计……这自然是为了显示美国在军事和科技上的优势,但就客观而言,正是战败的中国急需之物。可清朝官员却将之视为“奇技淫巧”,耆英后来谢绝了。 ⏱ 2025-02-04 05:05:20

📌 顾盛胜利了!他以一纸国书换来了一项对美极有利益的条约。耆英也胜利了!他阻止了美使进京,消弭了衅端,只是用文字的形式确立了一年前他对美国领事的口头承诺。双方都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居住 17 天的望厦村,各向其主子报功去了。 只有中华民族须长久地蒙受在这小小村庄中达成的协定而带来的灾难。 ⏱ 2025-02-04 05:08:37

📌 据此,清朝对美国民人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殆尽。英国又可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一体均沾”。各通商口岸的西方人,从此成为中国政府不可触动的特殊人士 ⏱ 2025-02-04 05:13:45

📌 中法黄埔条约是“天朝”的奉献,而“天朝”中人将此大悲凉当作大欢喜。 ⏱ 2025-02-05 10:46:31

📌 当时的中国是儒教至尊的国家,而当时的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除了唯一的上帝外,激烈反对其他偶像崇拜的存在,这在文化观念上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当时的中国是由官、士、绅结成一体的控制网络,民间又有地下的会党组织;当时的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不仅仅是宗教势力,而且同为社会势力和政治势力,当西方的传教士以母国的方式行事时,势必损害其他社会、政治集团的利益。这又在社会组织上造成水火不容的局势。当时的西方列强经常以“保教者”自居,用战舰去拯救受难的教徒,几乎是信奉上帝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在中华大地上,酿成了数以百计的教案,最后汇成上世纪末的义和团狂飙;而西方列强(主要是法国)不停地以军舰干涉,八国联军的铁蹄致使中国陷于上世纪末最大的灾难。 ⏱ 2025-02-05 12:44:57

第 8 章历史的诉说

📌 一按照这一判断,清朝就不应当抵抗,英国军舰一开到中国海马上就投降? 二按照这一判断,在战场上英勇抵抗的清军将士的血都是白流的? 作为一中国人,我不能回避这些驳难。于是,我思考了很久…… ⏱ 2025-02-05 12:54:56

📌 可是,清朝与德川幕府不同。它是一个自信的“天朝”,尽管事实上已百病缠身。它不相信自己竟然不敌区区岛“夷”,因而在当时不可能不以武力相拒。有许多材料证明,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败北,对德川幕府的不抵抗决策大有关联。而清朝除了亲自尝受滋味外,并无前车可鉴。琦善也罢、伊里布也罢,其和平计划不可能被英方接受,其避战策略更不能为“天朝”容忍。战争不可避免。清军将士注定要在战场上流血。 由此而论,我的假设,即放弃武力抵抗,尽早与英方缔约,只是“事后诸葛亮”的一种策略选择,在当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它的意义仅仅在于,为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提供道德批判以外的价值标准。 ⏱ 2025-02-05 13:42:50

📌 以鲜血而赢得胜利,自是其价值的充分体现。以鲜血而换来失败,也可能不是无谓的,即所谓“血的教训”。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清军将士流淌的鲜血,价值就在于此。 ⏱ 2025-02-05 13:44:48

📌 可是,清朝呢?它似乎仍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勇敢地进入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如故,就像一切都未发生。 让我们按照本书人物的出场先后,依次看看这些本应作深刻反省的重要角色在战后的表现。 ⏱ 2025-02-05 13:46:49

📌 道光帝老了。战争结束那年他已 60 岁。连续执政 20 年,日夜辛劳,克勤克俭,衰老也比常人更早降至。万岁爷总不能万岁。就连臣子们都看出他精力不济,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便一味哄骗。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希望天下平静,耳边安静,不再像从前那样细究静静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在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 2025-02-05 13:55:57

📌 1845 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 355 种共计 800 余册(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成 21 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工艺、地理等等,仅地图就有 22 幅,另有地图册 13 本。理藩院收到这批图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13 年后,1858 年,郭嵩焘至北京,闻之大为感慨:“倘能译其书而为之备,必有以济海疆之用者矣。”一名官员还向郭透露,当年他曾向军机大臣祁寯藻提议译书,祁表示反对,理由是“恐其书不伦,徒伤国体”! ⏱ 2025-02-06 09:47:50

📌 战后,新兴起的地方军政集团——湘、淮系首领做了一些“师夷”的工夫,导致后来的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可是,一查来历,其原动力不是来自战败的刺激,其最初目标也非为“制夷”,而是为了对付那些造反的“长毛”。 ⏱ 2025-02-06 09:52:14

📌 19 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 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 世纪呢? 人们说,19 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 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 世纪呢? 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 21 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 不管历史将作何种选择,我以为,鸦片战争留给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 150 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 2025-02-06 09:56:53

读书笔记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引起的忧虑

划线评论

📌 就是内地熟读经史、详知礼仪的士子们,也会对清朝的合法性发生怀疑。 ^262558081-7 XHjjPi 3 Y - 💭 这才是最重要的。看到现在,其实很多信息差并不是完全无法消弭,但是打破的同时是意味着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丧失,而这又是清政府重视的命根。 - ⏱ 2025-02-04 04:55:11

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