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数据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
- 书名: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
- 作者: 罗新
- 简介: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 出版时间: 2022-02-01 00:00:00
- ISBN: 9787542676511
- 分类: 历史-历史读物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PC 地址: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12f32940813ab6ba9g01479c
Tip
讲了一些历史的东西,但更多是人类学的东西。
高亮划线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 政治仪式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达。 ⏱ 2025-02-06 12:15:15
📌 亚诺什·鲍克(János M. Bak)在为他自己主编的那本研究欧洲中古及近代早期加冕礼的论文集所写的导言中,强调所谓加冕礼(coronation)就是中古和古代政权的一套符号性和仪式性行动,其目的在于正当化君主的统治权,并使此统治权得以呈现。任何政治体的领导权更替都会有一定的仪式性表达。在一种文化传统之内,这类仪式通常是相对稳定的,与该文化传统内各政治体的历史、信仰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 2025-02-06 12:15:25
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
📌 必须看到,虽然这两次即位仪式都在洛阳城东郊举行,不过在制度传统的意义上,东郊即位并没有可深入探讨的地方,无论是在华夏礼制传统中,还是在内亚政治文化的传统中。比如,尔朱荣立孝庄帝,即位仪式是在黄河南岸举行的,“南济河,即帝位”,而高欢立后废帝安定王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城西”,都没有刻意在东郭举行。 ⏱ 2025-02-06 12:55:41
📌 六宫从黑门入,列于青门内近北。并西面。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女巫执鼓,立于陛之东,西面。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祀讫,复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 ⏱ 2025-02-06 13:43:55
📌 较早从内亚文化传统的角度研究这段材料的康乐,总结这一仪式中的五个特点,就是祀天于城西(此即康乐所说的“西郊”)、立七木主(即《魏书·礼志》所说的“天神主”)于方坛上、后妃参与祭礼、女巫执鼓主祭以及宗室子弟执酒主祭。 其实“帝之十族”并不都是宗室,从北魏传统来说,只有具备直勤(tegin)名号的拓跋子弟才算宗室。 ⏱ 2025-02-06 13:45:23
📌 在内亚,重大“丧葬祠礼”的参与者,总是限于边界清晰且相当狭小的一个范围,其结果就是那些最为要紧的典礼总是缺乏外部人员的观察记录,也就显得十分神秘。元初王恽《中堂事记》称忽必烈的祀天大典,“皇族之外,皆不得预礼也”,参礼者同样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社会圈子。清代皇帝正旦祭堂子,“汉官不随往”,只有王公和满洲一品文武有资格参礼,被屏蔽在外者自然免不了要对这一祭仪胡乱猜测,演化出许多想象之外的想象。 ⏱ 2025-02-06 13:47:46
📌 前引《魏书·礼志》所说的四月西郊祀天,在这里具体为四月四日,方坛上的七木主,已增加为四十九,这是每年增加七根的结果。《南齐书》还记有齐武帝永明十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 年)南齐使臣萧琛和范云所观摩并报告的四月四日祀天仪: ⏱ 2025-02-06 14:51:32
📌 《南齐书》记齐明帝建武二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 年)孝文帝南征,“军中有黑毡行殿”,是当时皇帝所居毡帐以黑毡蒙覆。又记北魏“轺车建龙旗,尚黑”。自太和十五年(491)正月起,孝文帝终止承秦为土德,改以承晋为水德,服色尚黑。那么,黑毡行殿与车服尚黑是不是起因于太和十五年的行次改革呢?或者说,孝武帝即位仪中使用的黑毡,究竟是一种代北旧制,还是把举毡称汗的老传统与行次改革后服色尚黑的新传统杂糅起来的结果呢? ⏱ 2025-02-06 16:56:02
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
📌 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舆之以毡,随日转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拜讫,乃扶令乘马,以帛绞其颈,使才不至绝,然后释而急问之曰:“你能作几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乱,不能详定多少。臣下等随其所言,以验修短之数。 ⏱ 2025-02-06 17:00:45
📌 只是察合台部落那些酋领的特权。” 根据罗恩·塞拉上述杰出的研究可知,随着政治权力和宗教文化格局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亚各大小政治体如何一方面通过保持举毡立汗的传统仪式获取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仪式细节的调整和改造,来适应变化之后新的政治结构与伊斯兰社会。比如,他发现,黑毡慢慢置换成了白毡,因为白色是伊斯兰更崇尚的色彩;七贵人举毡演化为四人举毡,因为这符合 16 世纪以后四埃米尔的制度传统;女性不再出现在毡上,是为了与伊斯兰的文化倾向相协调;等等。他还讨论了 16 世纪以前为什么官方文献总是对这一仪式保持沉默,他从伊斯兰法与成吉思汗“大扎撒”之间价值冲突与权力协商的角度,试图对此一奇怪现象做出解释。当然,这个角度的理解还不足以解答何以东方文献同样存在普遍沉默的难题。 ⏱ 2025-02-06 19:21:39
三、内亚作为一个方法
📌 史集》记贵由汗被拥立时“照例逊谢,(将汗位)让给各位宗王”。所谓“照例逊谢”,就是遵守固有的立汗程序,指出与自己同样具备资格或甚至更有资格的汗位候选人。这种资格虽然仅仅是理论上的,但承认他们的资格是新君的政治责任,也是构建新政治联盟的前提。窝阔台的推让主要针对托雷,可他还是首先说“有长兄和叔父们”。在撒克斯顿(W. M. Thackston)的译本里,译为 I have elder brothers and uncles,与柴册仪中“有伯叔父兄在”和清河王绍所说“我有父,亦有兄”,几乎完全一样。很显然,这是仪式性对话,是即位仪式上新君与拥戴者之间对话某个环节较为固定的套话,都要使用复数形式,并不取决于说话人实际有多少伯叔兄长。在游牧政治体的早期阶段,从宗亲血缘的意义上说,凡在可汗血亲范围内的(比如在鲜卑、突厥和回鹘时期,那些拥有 Tegin 头衔的人),以年龄大为优先,只要年龄排在前面,就都具有(或理论上更具有)继承权,他们是新君的父兄,新君理应指出他们的权利、承认他们的权利并表示推让。 ⏱ 2025-02-06 19:23:32
📌 这里只想补充一条,那就是通过控制脖颈气管氧气吸入的方式造成神志迷失,达到某种“出神”状态,可能是古代内亚“萨满”的作业手段之一。 ⏱ 2025-02-06 19:25:56
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
📌 依照中原王朝断代史的框架,虽然改朝换代,统治者换了,旗帜服色改了,有时连历书和度量衡都改了,却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历史的断裂。可是,在处理内亚历史问题时,很少有人把柔然、突厥、回鹘的连续发展看成与中国改朝换代性质相同的政治变局。许多人不自觉地倾向于把它们看作彼此区别的民族集团,因此它们之间的斗争与取代,就有别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而主要是不同民族集团间的生存斗争。 ⏱ 2025-02-06 19:27:42
📌 把内亚历史与中国历史平行看待,并不意味这两个历史单元之间是泾渭分明、决然可分的。毫无疑问,历史上的游牧内亚与农耕中国之间并不存在一条清晰的分界线,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内亚政权之间都保持着空间、文化和人群的部分重叠关系 ⏱ 2025-02-06 19:28:13
📌 他说:“既然如此,那么从此以后我的嘴就是我的剑。” ⏱ 2025-02-06 21:26:32
一、《魏书·礼志》所记西郊祭天之仪
📌 从平城皇宫到西郊祭坛,即便洒水湿路,千乘万骑之上,也必定黄尘飞扬。黄尘掩映着黑云般的步骑车乘,即所谓大驾卤簿。 ⏱ 2025-02-06 21:31:53
📌 “诸部君长皆来助祭,唯白部大人观望不至,于是征而戮之,远近肃然,莫不震慑” ⏱ 2025-02-06 21:32:57
📌 这时女巫登场,她手执巫鼓,站在方坛东侧的台阶前,面向方坛。她南侧排列着七个少年,人人捧着盛酒器(很可能是北人习用的皮囊),也都向着方坛而立。这七个少年是从所谓“帝之十族”同龄人中选出来的,七这个数字和举毡立汗时的七人数字相同,一定深植于拓跋乃至更大范围的内亚传统。既然祭天执酒的七个少年必须来自“帝之十族”,那么可想而知,传统举毡立汗的七人,也应来自这个范围,因为他们才是拓跋政治体的内核。女巫登坛,标志祭典开始。她走台阶上方坛,在坛上摇动手中的鼓,必定还要以吟唱某种固定的歌词(这个环节虽不见于《魏书》,但根据一般的萨满仪式知识,以及后面要引据的清代史料,可以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 2025-02-06 21:34:13
三、祭天方坛上木杆的性质
📌 1980 年夏,文物工作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 10 公里的天然山洞嘎仙洞石壁上 ⏱ 2025-02-06 21:37:59
📌 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他们砍了一些桦树,插在地上,然而把牲体挂在桦树上。选择桦树也许是随机的,因为那一带只有桦树。但所立桦树的数量一定不是随意的和随机的,只可惜我们无从知道李敞他们砍了多少桦树,从“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看,是不太少的。 ⏱ 2025-02-06 21:38:20
内亚视角的北朝史
📌 这些进入长城以南的内亚人群及其后裔,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具有族群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很多中国现代历史学著作,常常把十六国北朝称作“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就是强调这三百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各人群的深度接触,其表现形式是不同人群集团的崛起、征服、被征服,其社会后果则是许多族群认同的消失,以及新认同、新群体和新文化的出现。内亚人群不仅在政治上主导了这一历史过程,而且正是他们主动的文化选择,形塑了北朝和隋唐“汉人”的文化面貌。源于北朝内亚成员的后裔,成为随后数百年的“汉人”社会里的精英阶层。因此,13 世纪的胡三省在议论这一过程时,万分感慨地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插图]他说的“氏族之辨”,其实就是“华夷之辨”。[插图] ⏱ 2025-02-06 21:50:28
📌 资料,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也势必会强调华夏传统对内亚传统的天然优势,描绘出华夏文化成功地征服内亚征服者的历史图景。毫无疑问,北朝是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北朝历史包含有丰富的内亚因素,北朝史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内亚史相重叠的,甚至可以 ⏱ 2025-02-06 21:51:00
📌 颜之推《颜氏家训》比较南朝北朝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时,说北齐“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插图]所谓“恒代之遗风”,也就是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前在平城地区的风俗。而平城地区的风俗,很大程度上就是内亚草原社会的风俗。颜之推发现,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中如此强势和活 ⏱ 2025-02-06 21:54:06
📌 《三国志》注引《魏书》说乌丸“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插图],与乌桓文化传统语言风俗十分接近的鲜卑社会亦大致如此 ⏱ 2025-02-06 21:54:26
📌 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开篇的引用而为人熟知:“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插图]朱熹这样说,可能是为了解释唐宋之不同 ⏱ 2025-02-06 21:54:39
耶律阿保机之死
📌 ,都根源于一部分回鹘人在回鹘帝国溃灭后汇入契丹而带来的摩尼教信仰,他们附会摩尼经典的神迹叙述,是为了把阿保机塑造成与摩尼经典相合的宗教圣人。对于死前三年的预言,王小甫教授说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宣言”,并且判断“这种气概恐非宗教献身精神莫属”。按照这个理解,阿保机之死,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他提前三年就已安排停当的自杀(或自愿的他杀),目的是把自己塑造成摩尼教三位一体的拯救之神。 ⏱ 2025-02-06 22:00:39
📌 很多古代政权都有在王朝创建之初预测皇位可传多少代的做法。比如西晋武帝称帝的时候曾“探策以卜世数多少”,没想到“探策得一”,意味着只传一代,君臣张皇失色,幸亏巧言善辩的裴楷另作他解,才勉强敷 ⏱ 2025-02-06 22:02:49
📌 过去。曹植《驱车篇》有句曰:“探策或长短,唯德享利贞。”看来这种抽签式的卜算王朝寿命的做法 ⏱ 2025-02-06 22:02:55
📌 游牧政治体向中原政权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继承制度的改造,完成从阿尔泰传统制度向中原制度的转型。历史显示,这绝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恰恰相反,这个过程充满了血腥、非理性和不人道。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中考证北魏“子贵母死”制度的源流,指出这一残酷制度的本来目标,是要保障拓跋君权的独立、稳定和连续。 ⏱ 2025-02-07 09: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