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有社会保障制度吗?
公力救济
义仓
私力救济
- 平准法成功了、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均输)为什么会失败?(政府应当如何干预经济?)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了,自己是既有文名、又有得名的大官,遇到了神宗这样愿意给机会的皇帝。那么为什么出发点看上去都很好,却失败了呢?(遇到党争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安石也是扩张相权了)
Question
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提到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市易法就是以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平准均输为原型的。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效率,王安石变法就由于大面积的贪污腐败才最终失败,可是汉武帝的平准均输为什么就推行得非常成功?是汉武帝个人更加强势,法令更严苛嘛?还是汉代官吏的风气更加清廉?
作者:natiahs Ho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56110/answer/505781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汉代的中央与地方比宋代对立的多。由于中华大一统的局面刚刚开创,地方分立的思想和惯性还没有彻底改观,于是中央与地方长期死磕,博弈旷日持久,相当惨烈。如果说军政对抗最焦灼的时候是七王之乱,那么财政争抢的高潮大概就是盐铁论。这个节骨眼,中央一旦出手,就必须火力全开,回头就可能回归先秦,真个是连退路都没有,改革的时候从上到下的执行者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同“敌人”作战,哪儿有心情贪腐。
宋代不一样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已经不是主流,或者说,千年的融合后,两者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因为大家都认识到一个统一的政府能让他们的收益更加稳定、丰厚和安全,聚在汴梁开会比约在中原逐鹿可以更高效的解决冲突,于是中央政府形成的原动力由征服变为凝聚,大家凑成一个中央,但不变的是对各自利益的追求。这样一来,朝堂之上几乎全是各地地主集团的代言人,形成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局面,树荫里的世界抽取了绝大多数的养分,于是草长莺飞,精彩纷呈(“民间”经济文化的繁荣),大树(中央)的生长却近乎停滞。王安石想的是把枪口对准所有地方实力派,削夺地方财权,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直接联系,拿到一手“营养”(就是减少中间环节对财税空间的压缩,中间拿少点,中央就能多收点),让大树重新生长。但他的问题在于推行政改依靠的还是既有“中央”行政体系,相当于让地主集团革自己的命,当然搞不起来啦。于是执行环节问题频出,地方反馈恶评不断,腐败问题只能算对抗政改过程的一种现象,够不上失败的原因。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只可惜实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守旧派反对,另一方面他的政策和做法也有改善空间。下列可就六方面论之:
政策未能对症下药:王安石鉴于庆历新政的失败原因在于官僚集团的反对,改革不及于官僚体制。因此王安石的变法所针对的只是皮毛,远未到核心问题——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则是因为冗官。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针对支出太多问题,反而是以增加国库收入为主[7],如此则不能解决财困。又如军事改革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非针对到宋朝的军事死穴——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不过元丰官制改革重点在解决兼职暂代导致的冗官问题,此由神宗推行,效果不大。 政策本身之缺点:如青苗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无法达到惠民的目的。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或贫下之户所不能负担的。 托古改制:王安石说他的新法皆出于先王及孔子遗训,以塞反对新法之人的口,如将青苗法比之“周礼”之泉府;免役法本之于“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禄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于先王之农为兵,市易法比于汉之平准。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此外因有皇帝的加持,王安石得以执行新法,便贬谪反对其新法的大臣。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王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 任用非人:王安石不乐闻逆耳之言,但喜欢听人恭维和奉承话,于是一些投机分子如章惇、吕惠卿、李定,曲意迎合,因缘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变质。 背离儒家思想:当时社会奉行儒家思想,王安石变法却主要集中财(因天下之力以生之天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8][9]),有违儒家思想[9],导致有些人反对。
民间王安石的传说多而不善,当是因为他变法导致得罪了大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