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16 when I read Scott Fitzgerald’s immortal line ‘her emotions had their truest existence in the telling of them.’ At the time, I was morbidly fascinated by the idea of such a person, because I’d never met one. I had no idea such people would one day be commonplace to me.

翻译:
我16岁的时候,读到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那句不朽的名言:“她的情感只有在诉说时才最真实地存在。”
当时我对这样的人充满了病态般的好奇,因为我从未遇见过。
我完全没想到,有一天这种人会在我的生活里变得司空见惯。(来源:推特@JK 罗琳)

1. 这句话啥意思

“her emotions had their truest existence in the telling of them.”
直译:她的情感,只有在诉说时才最真实地存在。

👉 换句话说,这种人不是在“真正体验”自己的感受,而是在“讲述”或“表达”时,才好像感受变得真实。
就像有些人,可能自己心里并不强烈感受到悲伤或快乐,但当他们把这种情绪讲出来、表演出来,甚至写出来时,才觉得情绪被“确认”,才显得真实。

2. 引用的出处

这句话出自 F. Scott Fitzgerald(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的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 (The Great Gatsby, 1925)
在书里,菲茨杰拉德用这句话来描写黛西(Daisy)这种“活在言语和表演里”的人。

表演化情感与刻奇的区别

“刻奇”(kitsch) 在中文语境里一般指:

  • 形式上很感性、很煽情,但缺乏真正的深度或真诚。

  • 一种“为了情绪而情绪”的表演或消费。
    比如:为了显得浪漫而说的肉麻话,或者为了看起来悲伤而故意渲染气氛。

  • 都带有表演性
    情绪不是纯粹因为“内心体验”而自然流露,而是依赖“说出来/表现出来”。

  • 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因为太强调表达,有时显得不够真诚。

“她的情感只有在诉说时才最真实”“刻奇(kitsch)”
本质心理特征:她的情绪需要“表达”来确认存在。审美/文化现象:一种浅薄、矫情、廉价的情绪消费。
深度可能是真实的,但依赖表达才成立。通常是假的或过度包装的,缺乏真正的深度。
场景比如有人只有写日记时才觉得自己“真的难过”。比如在朋友圈里发一张配悲伤文字的自拍,其实并没那么难过。
举例“表演化情感”(接近菲茨杰拉德描写的):
小李分手了,当时心里其实比较麻木,但只有跟朋友说起“我真的被伤透了”,眼泪才流下来,他才觉得“自己真的在难过”。
“刻奇”
某人旅游去巴黎,拍一张埃菲尔铁塔前的照片,配文:“此刻泪目,梦想终于实现😭✨。”
实际上,他只是随手拍的,对塔也没什么感情,但必须这样写才“显得浪漫”。
总结菲茨杰拉德写的“情绪在诉说时才真实”,更像是一种心理依赖“刻奇”则是矫情+消费情绪,经常带点“自我欺骗”或“卖弄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