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

Info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原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被封于商地(今陕西商洛),尊称​​商君​​,史称​​商鞅​​。他是​​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以​​变法强秦​​而闻名,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

•​​秦孝公求贤​​: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携带《法经》入秦,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获重用。 •​​变法争议​​:秦国贵族(如甘龙、杜挚)反对变法,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激进改革。 •​​徙木立信​​:为树立政府公信力,商鞅在国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南门立木,悬赏“徙木者予十金”,最终有人尝试,果然得赏,以此表明“令出必行”

变法内容(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分两次(前359年、前350年),核心措施包括:

​(1)政治制度​

•​​废除世卿世禄​​:取消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授爵(​​军功爵制​​),平民可通过战功晋升。 •​​推行县制​​:废除分封,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官员,加强中央集权。

  • ​连坐法​​:实行“什伍连坐”,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告密,强化社会控制。

​(2)经济改革​

  •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西周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垦荒。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对商人课以重税,限制人口流动。 •​​统一度量衡​​:制定标准量具,方便税收和贸易。

​(3)军事与社会​

•​​军功授爵​​:设立二十级爵位(如“公士”“上造”等),斩敌首级可升级,激发战斗力。 •​​户籍制度​​:登记全国人口,限制迁徙,便于征兵和收税。 •​​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即使小罪(如弃灰于道)也严惩,树立法律权威。

​4. 变法的成效​

•​​秦国崛起​​: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军队战斗力提升,史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奠定统一基础​​:商鞅虽死,其法未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制度基础。

​5. 悲惨结局​

•​​秦孝公去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嬴驷(秦惠文王)即位。 •​​贵族反扑​​: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他逃亡至封地商邑,组织徒属抵抗,最终战败。 •​​车裂之刑​​:商鞅被擒后,遭“​​车裂​​”(五马分尸),全家被诛。


​二、商鞅的思想与影响​

​1. 法家思想的核心​

•​​法治至上​​: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律高于人情。 •​​人性本恶​​:认为人皆趋利避害,需用严刑峻法约束。 •​​富国强兵​​: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自由,一切政策以增强国力为目标。

​2.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批评他“刻薄少恩”,但承认“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王安石​​、​​张居正​​等后世改革家均受其影响。 •​​现代视角​​: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但其极端手段(如连坐、重刑)也备受争议。


​三、商鞅的遗产​

1.​​秦制的奠基者​​:秦始皇统一后,延续商鞅的郡县制、法治体系。 2.​​影响后世​​:汉承秦制,唐、宋、明、清均受其影响,形成“外儒内法”的统治模式。 3.​​争议永恒​​:他的成功证明激进改革可迅速强国,但也警示过度压制民权的风险。

商鞅的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改革之一,但代价是个人悲剧。正如韩非所言:“​​商君死而秦法未败​​”,其思想至今仍引发关于“法治与专制”“改革与稳定”的深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