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对照网上流行的诊断,我应该有ADHD倾向。
我从小就有阅读癖,曾经以自己阅读速度快而洋洋自得,但是读得浮皮潦草。我总是没办法即时地、规规矩矩地完成任务,喜欢拖延,也很难忍受无聊。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特别在流媒体极度发达、碎片化阅读的现在。我热衷于交流和社交,在一个交互式的场景下,我更容易迸发灵感和思考。所以我很多的自我认知,都需要找到一个人然后滔滔不绝地向他倾诉。
我会一直在unfocus 和 hyperfocus的状态切换,遇到无聊而较有难度的任务,我就常常拖着不做,对于新鲜有挑战性、可以证明自我的任务,则会卯足了劲去做——前提是我整个人是发动起来的,如果处在一个懒洋洋、缺乏监督的环境下,我也会东张西望,彻底躺平,跳进信息流的海洋里并久久沉溺。
强推荐算法下的流媒体平台,对我来说就像毒品一样难以戒除。甚至做不到上厕所不带手机。
其实获取这么多信息有什么意义呢?只接收、不理解,其实只是把自己变成一台吞噬一切的吸尘器,我的眼睛因为过度使用而酸胀干涩,手指因为不断滑动而僵硬,但我的大脑深处还是在尖叫着想要接收更多。
我习惯于多线程。只做一件事我会迅速觉得无聊,比如我没有办法在一个多小时内只做饭,必须把电视打开着听一耳朵。边收拾房间边听播客。边追星边赶项目进度。边聊天边写代码。信息密度较低、不够吸引我的电视剧,我也得一边打着游戏一边看——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反而可以完成事情。
很少的几次心流状态(因为新鲜感或者高压环境)都有超过一般的效率和产出,但是做事的总产出还是远低于常人,或者远低于我所认为的“自我潜能。”
不知道该怎么改变这一切。我有时觉得自己因为这些失去了很多实现目标的机会,有时也会觉得专注也是一项天赋,没有就是……
新的一年我会尝试冥想,希望能改善这一切。
2025-01-15
使用 Obsidian 建立数字花园已经四个月了,现在总是很感谢自己做的决定。
一开始我只是把以往的读书笔记、播客转录出的逐字稿、看到的流媒体内容和关注到的新闻都录入进来,连缀成粗疏的网络。随着不停地整理,我逐渐感觉到自己思想形成了系统,也许只是很幼稚浅薄的系统,但当我遇到问题时,我的确是可以顺着一个脉络、有框架地去思考了,而不是像原来那样好像知道很多也好像看了很多,但仔细一想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目前录入了四五十本书、七八部电影、八期播客内容。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怎么整理,也写不出一点自己的感受。随着整理的深入,逐渐可以这一点、那一点地增补一些脚注,仿佛蜘蛛结网,又仿佛在翻耕和堆肥我的小小花园。可以明显感受到我的网络是在演进的。
更令我欣喜的是,我现在再去阅读和刷流媒体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将新获取到的内容“摆放”进自己的网络里。先是画出了一个圈,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边界,也可以针对性地补充自己空白的知识。在看新的东西的时候,已知而熟悉了的概念也可以帮助我更顺畅而深入地理解,就好像在海洋深处种下了一朵朵发光的水母,当我第一次潜入,那里深沉、肃穆、一片漆黑。当我再次来到,黑暗已经被照亮,我可以愉悦地观赏珊瑚、捡拾珍珠。
写作是一个堆肥的过程,我想做笔记也是。
刚开始热恋时,我给我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发了如下的表情包,意思是我对他的感受是,他是我遗落在世界中最复杂的那另一半拼图。(当然也流露出了一些对自己品味孤芳自赏的傲慢态度)

他当时反应很理性,而我现在也不再认为他可以完全契合我——本来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一块理解你所有的需求、求知欲、欲望和痛苦,和你所有兴趣爱好都同频的拼图。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向外很难找到拼图……无论是什么都无法给予永远稳定的回应,只有自己可以。自己弥合自己,从此就成为一个稳定的圆。
2025-05-07
受到激素影响还蛮严重的。PMS 。
这个期间一点就炸,老公成了我的出气筒……
2025-10-22
我的真正问题在于对自己编程能力的不自信,不甘心于完全服从规训(受外部压迫),也无法取得确实、稳固的“功绩”来证明自我价值。
天然具有的高自尊(或者是自负和自恋?认为自己理应获得比旁人更好的生活)+脆弱内核,惧怕他人的负面评价,内核依然不稳固。
- 我倾向于根据“直觉”推断,跳步骤直接得到结论,而不是完全基于事实分析。这种“直觉” = 偏好,是有可能出错,且并不坚实的,特别当带上亲疏远近关系、个人喜好之后,就更不可靠。很多时候看自己更加看不清。需要随时检查自己的逻辑链条是否稳固,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急于对事情下价值判断,往往是阻碍进步的第一步,比如内心认为是“差”、“笨”、“不好”这样的价值断语,实质上会增加做事阻力,反复进行价值的思考,也是一种心力消耗。 做事需要一种节奏,先确定目标,然后专注地做,然后复盘。
也就是:可以对自己“开批斗会”——自我怀疑的程度越深,可能改变的幅度也越大。但可以在这个的同时,去做事。
习惯于“解构”很多时候是认知的简单化。比起对“解构”的自得和清醒,更需要通过“建构”来不断验证,也就是通过做事,把事情做成,做好,真正掌握技能。 尊重自己,善待他人。
- 真正的事实往往是流动的,所谓“罗生门”,有时候孤立单一的绝对事实甚至不存在(公理),从影响力的角度,孤立事实不重要,而连成一的事实才重要。而且有时候我们能决定的,也只有去面对事实的态度。
可验证的结果,这就是我需要的东西。
2025-10-24
感到了一种顿悟感,也许是深度思考了一下,通过深度的整合信息,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言语很难描绘。但总体来说,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目前面临的问题——尽量客观地陈述,而不加一丝评判的意味,这意味着理性地分析和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要下一个确论:那我就是这样的。当我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会发现只有深度疗愈了自我,并且从特别微小的习惯开始改,掌握了疗愈最深伤口的方法,才可以真正接纳和拥抱自己,也不用再内耗了。
问题:精力分配不均匀,偏好思辨、阅读、语言,且有“不懂装懂”、“寻求捷径”的偏好。
没有记住,就再背一遍。知识来源于记忆,记忆来自于重复。 我的方法已经非常好了,可以在实践中去学习,无需通过外部输入再去轻易变更。 没有学会,就再练习一遍。每一次练习,都变得更强。不要和他人对比,专注自己永远胜于专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