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特精版)
- 书名: 蝇王(特精版)
- 作者: 威廉·戈尔丁
- 简介: 《蝇王》是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重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借孩童之天真来探讨人性之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未来的核战争),一群六至十二岁的英国男孩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困于一座荒岛,起先尚能和睦相处,随着恶的本性萌发膨胀,人性中潜伏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们互相残杀,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的全过程,将荒岛乐园变成人间屠场。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这部小说由此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 出版时间: 2022-04-01 00:00:00
- ISBN: 9787532790128
- 分类: 文学-外国文学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Note
受限于翻译和大段的环境描写,读来不算流畅。精短、残忍、黑暗的荒岛寓言故事,虽然序中说不要太刻板,但是很多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猪崽子”的眼镜、海螺、火和烟、涂料涂脸、猎杀的舞蹈和仪式……将权力关系还原到简单的孩童间更容易理解:权威的产生依靠暴力垄断的保证,无法垄断暴力(哄笑的小孩子们是非理性、无法团结的,而缺少物质的保证就无法获得支持),民主所选举出的权威就必然崩塌。
高亮划线
《蝇王》:我的读后感
📌 最近那个《鱿鱼游戏》也是如此。其他的还有卢基扬年科的《四十岛骑士》、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以及卡德的《安德的游戏》,也都充满类似的“小将式”残酷。
📌 《蝇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民族而言,暴力和仇恨贯穿了历史和未来。人类在无休止争斗。这是恒定不变的主题。但唯其如此,爱才不会消失。因为我们太爱自己了,我们太自私了。这是由基因决定的。为了爱自己,才必须爱他人,或者装出来爱他人。这使得未来仍然是不明朗的,繁丽外表下有着毁灭的光影。但为了活下去,抗争也是一个主题。
📌 二〇一九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进行科考期间,在坎贝尔岛取样,发现一棵北美云杉上面记录了数次原子弹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碳,其放射性元素峰值出现在一九六五年十月至十二月之间。由此又把人类世开始的时间确定为一九六五年。这是一个剧变时期。人类创造出比历史上所有时期加在一起还要多得多的物质财富。我们开始登陆月球和地外行星,走出太阳系。我们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并掀起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浪潮。短短一百年不到人类第一次拥有了可以自我毁灭以及毁灭整个地球的手段,包括核武器、纳米技术和生物科技。它们建立在二十世纪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建以及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上。这构成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把人类带向后人类。人类开始再造自身及地球。《蝇王》中孩子们在岛上的行为,他们使用火,搭建房屋,猎杀动物,猎杀人类,反映的都是这个。他们释放了能力,也释放了恶魔,正走向自我毁灭。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微生物学教授、人类消灭天花病毒的功臣弗兰克·芬纳所称,人类可能在一百年内灭绝,人类世将终结。《蝇王》描写了自有生命以来这颗星球上出现的最大恐惧。如何面对并战胜这种恐惧,是这本书发出的警示。
📌 因此我觉得在这个科技成了第一现实的时代,在这个物质为王的时代,文学艺术的意义是不会殒灭的。它是对抗吃人苍蝇的武器。文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不可知。我觉得文学跟生存是有关的。
斯蒂芬·金序
📌 我承认,“这书让我着迷”这句话在围绕一部长篇小说(或者是短篇小说,或者是一首诗)的课堂讨论中可以说是没啥价值的,但我还是要说,它依然是小说的那颗跳动的心脏。“这书让我着迷”是每一个读者都希望在他掩卷之时能够说出的话,不是吗?这不也正是大多数作家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的那种经历吗? 对一部小说做出发自内心的情感回应也并不与文学分析相斥。我用了一个下午读完了《蝇王》的后半部分,我的双眼大睁,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没有思考,只是在狼吞虎咽。但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思考了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作为作家和读者的首要原则—这主要就是在《蝇王》的影响下形成的—就是先感觉,再思考。你想分析的话尽可以去分析,但先挖掘经历。
第一章海螺之声
📌 拉尔夫瞧着杰克,急于表示点意思。 “合唱队归你,当然。” “他们确能组成一支队伍—”
第二章山上之火
📌 “我拿着海螺,”猪崽子以受到挫伤的口气说道。“我有权发言。”
第八章献给黑暗的供品
📌 “谈到野兽。咱们杀了猪后,该留一部分给它。那么它也许就不会来找咱们的麻烦。”
📌 拉尔夫讲完后,大家都不说话。就是在这个地方,拉尔夫曾经做过好多次精彩的演说,而现在他的讲话即使对小家伙们来说,也已经令人乏味了。
📌 “我说过你们是猎手,那是你们的活儿。” 杰克又不理他了。 “谁想加入到我的队伍里来一起玩?” “我是头头,”拉尔夫声音颤抖地说道。“火堆怎么样?我有海螺—” “你没带着它,”杰克嘲讽地说。“你把它丢在那儿没有带来。明白些,放聪明点吧?海螺在岛的这一头不算数—” 突然响起一声霹雳。不是沉闷的隆隆雷声,而是豁喇一声猛烈的爆裂声。 “海螺在这儿也算数,”拉尔夫说,“在整个岛上都管用。” “那你打算拿海螺派什么用?”
译后记
📌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告终。
📌 同《蝇王》的命名直接有关的是西蒙,一个先知先觉,神秘主义者。他为人腼腆,不善发言,但有正义感,洞察力很强。在大伙儿对“野兽”的有无争论不休的时候,西蒙第一个提出:“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他想说最肮脏的东西就是人本身的邪恶,孩子们却把他轰了下来,连猪崽子都骂他“放屁!”正如鲁迅所说:“许多人的随便的哄笑,是一支白粉笔,它能够将粉涂在对手的鼻上,使他的话好像小丑的打诨。”
📌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少年儿童,但戈尔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来揭示他的道德主题—人性“恶”。戈尔丁认为,社会的缺陷要归结为人性的缺陷,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使命是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
📌 一九五七年,法国作家加缪在瑞典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过:“这是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的人们,在他们二十岁的时候,正当希特勒政权建立,与其同时革命有了最初一些进展,然后他们完成教育是面对着西班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集中营的、受拷打的、被囚禁的欧洲。就是这些人,今天不得不要教育人并且处在原子毁灭威胁下的世界上进行工作。我认为,谁也不能要求他们是温情主义的……”荼毒生灵的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确实使许多善良的人们大开眼界,西方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死胡同,比较严肃的作家想寻找出路,又无法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出路,于是只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岛,在与世隔绝的境地里,人物难以逃脱困境,从而表现出一种充满禁闭感的冷酷心理(如海明威于一九五二年发表的《老人与海》就是一例)。
📌 但他却把这些弊端归之于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人性“恶”。有必要指出,《蝇王》的人性“恶”主题并不新鲜,在东方思想史上,荀子早就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韩非更是力主性“恶”说的;在西方思想史上,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士认为人是凶恶的动物,在原始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这种说法的缺点在于把人看作孤立的人,把人性看作抽象的人性。“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的一些评论家强调戈尔丁与巴兰坦的区别,但他们却没有看到他们俩殊途同归:两者都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只不过前者描写的是“恶”的征服史,后者描写的是“善”的征服史。荒岛固然为文学上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提供了充分的想象余地,但荒岛文学的弱点也在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文学毕竟是背对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