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造。《诗经》以外的“逸诗”往往是些零章断句,又多伪托,远不如《诗经》⾥的作品重要。

这些作品,积累到三百零五篇,编定成⼀部总集,⼤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左传》所记吴国季札到鲁国观乐时,鲁国为季札所歌各国风诗的次第,和今本《诗经》是相同的。⽽“诗三百”⼀语不⽌⼀次出于孔⼦之口,见于《论语》书中。可见在孔⼦时代《诗经»⾥的篇数和今本也是差不多的。季札观乐的事在公元前五四四年,正当孔⼦的幼年。⽂学史家假定在那 时候已经有了和今本⼤致相同的《诗经》通⾏本,是可信的。

⾄于《诗经》这个名称,当然起于这部总集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后。我们现在仍叫这部书为《诗经》,不过是依照习惯,沿⽤旧 称,并⾮将它看作”圣贤”的著作,或表⽰它和⼀般的诗歌总集有何区别。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是从⾳乐得名。

风是各地⽅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乐的意思。古⼈说“秦风”"魏风” “郑风”如同今⼈说“陕西调”、“⼭西调”、 "河南调”。“风”字的意思就是声调。

《诗经》有⼗五国风。其中(bei四声,古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鄘、卫三风实际都是卫国⼀ 国的风。《周南》《召南》都是“南国”之风。这⾥所谓〝南国” 泛指洛阳以南直到江、汉的⼴⼤地域。全部风诗产⽣的地域不出陕西、⼭西、河南、河北、⼭东及湖北北部。

雅是正的意思,周⼈所认为的正声叫作雅乐,正如周⼈的官话叫作雅⾔。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许原是从地名或族名 来的。雅乐又分为⼤雅、⼩雅两个部分。“⼤““⼩”之别向来没有圆满可信的解释。可能原来只有⼀种雅乐,⽆所谓⼤⼩,后来有新的雅乐产⽣,便叫旧的为⼤雅,新的为⼩雅。《诗经》 ⾥的《⼤雅》全部产⽣于西周,《⼩雅》⾥兼有东周的诗。

《颂》是⽤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近⼈王国维《说周颂》道: “颂之声较风雅为缓”,因为颂诗多⽆韵,不分章,篇制短⼩,⽽根据《仪礼》知道奏⼀⾸颂的时间是很长的,这些现象都可以⽤声缓来解释。声缓可能是颂乐的⼀个特点。清⼈阮元《释颂》说颂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样⼦”,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种样⼦,因为有这⼀特点所以叫作颂。这⼀说近⼈采取的⽐较多,但是颂中虽有舞曲,其全部是否为舞曲尚⽆从证明。所以所说只是可供参考的⼀种假说。(容字也有舒缓的意义,读颂为容,可以助成王说。〕

颂诗分《周颂》、《商颂》《鲁颂》。《商颂》⼤约是公元前八、七世纪之间宋国的诗,《鲁颂》是公元前七世纪鲁国的诗,体裁风格受了《风》《雅》的影响,和《周颂》不同。

综上所说,风、雅、颂是⾳乐上的分类。《墨⼦ •公孟篇》 道:“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世家»:“三百五篇,孔⼦皆弦歌之。”《诗经》⾳乐关系密切,是⽆可怀疑的。

==三百零五篇中⼤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部分是贵族的制作。== 歌谣的采集⽅法,先秦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汉朝⼈却作过⼀些说明。《汉书•⾷货志》说:“盂春之⽉群居者将散,⾏⼈振⽊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其⾳律以闻于天⼦。”这是说周朝负责采诗的⼈是“⾏⼈”之官。何休《公⽺传注》却说:“男年六⼗⼥年五⼗⽆⼦者,官⾐⾷之,使民问采诗。乡移于⾢,⾢移于国,国以闻于天⼦。”这是说国家为了采集歌谣还养了⼤批的⼈。这些⼤概都是根据汉朝乐府采诗的情形所作出的想象,周⼈是否有⼀套采诗制度还是疑问。汉⼈所想象的情形也是可能有的。但我们以为各国的歌诗聚集到周 天⼦的朝廷,更可能由于诸侯的进献。《论语》和《左传》有列国之间赠乐的记载,诸侯进献⼠乐于天⼦也应该是可能有的事。《左传• 襄公⼗⼀年》:“郑⼈赂晋候(晋悼公)以师悝、师 触、师蠲(三⼈都是郑国的乐师),歌钟⼆肆(三⼗六钟),及其罄,⼥乐⼆⼋(⼥⼦能奏乐者⼗六⼈)。晋侯以乐之半赐魏 绛。”晋国是诸侯盟⻓的地位,可以得郑国赠送⾳乐,以周天⼦的地位,列国向他献乐该不是稀有的事。从上引这段记载,更 可注意的是乐师可以送给别国。乐师本是掌管⾳乐的官⼉和 专家,他们以歌诗诵诗为职业。他们不但熟悉本国的歌谣,还可能是本国采诗⼯作的负 责⼈或参加者。这些⼈除了被送给别国之外也能够⾃由到别国去,如《论语•微⼦》篇记载着鲁国的“太师挚适⻬。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禁。四饭缺适秦。……“李、千、缭、缺都是乐⼈的名字。乐师们往来于列国,就帮助了各国乐章的传播,他们聚集到王廷,也就使得各国的歌诗汇集于王廷了。

贵族制作的诗,或是为了讽谏与歌颂,或是为了典礼。 《国语•周语上》说周厉王“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邵公谏道:“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故天⼦听政,使公卿⾄于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 •晋 语六》记范⽂⼦的话,也提到“在列者献诗”。《⽑诗 • 卷阿传》 也说:“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这些由公卿列⼠作了献上去的诗都是为了“陈志”,陈志不外讽谏和领美。此外,遇有祭祀、出兵、打猎、宫室落成等事,往往要奏乐唱诗,这类典礼的诗⼤概出于天⼦左右的巫、祝、瞽、史之⼿。

诗的传授者最初是乐官。古代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乐为先,⽽掌教者就是乐官。《周礼•春官•太师》“太师掌六律六同…教六诗,曰风、赋、⽐、兴、雅、颂。”《礼记 • ⽂王世⼦》:“春诵夏弦,⼤师诏之瞽宗。”这些话都说明乐官兼管教 育,他们是诗学⽼师。到孔⼦时代,学术、教育出于私门,仍然 以诗为教学的重要科⽬。

古时贵族阶级学诗有其实⽤的⽬的,诗和礼乐不能分,礼乐是贵族阶级⽣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上⽂说到的讽谏与颂美 要⽤诗,典礼要⽤诗⽽外,⽇常⽣活中还常常要借诗和⾳乐来 表示情意,其作⽤⼏乎等于语⾔的⼀部分。《周礼•⼤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兴、道、讽、通、⾔、语”,这便是以歌辞来表达情意。《荀⼦•乐论》道.“君⼦以钟⿎道志”,也是说贵族阶 级要⽤“乐语”来表达情意。以乐歌相语⼤概由来很古,初⺠⽣活中男⼥恋爱就是要⽤⾳乐歌唱来交流情感的。这种⻛俗 ⾄今还存留着。

古时贵族阶级借诗⾔志,在外交场合尤其不可少

《左传》《国语》记载外交上赋诗的事很多,有时只是酬酢,有时完全借诗向办交涉。例如《左传• ⽂公⼗三年》载郑 君和鲁君会于棐地,郑君这时要和晋国修好,希望鲁君为他到 晋国去说情。在宴会时郑⼤⼤⼦家赋《⼩雅 • 鸿雁》这篇诗, 取这诗第⼀章侯伯哀恤鳏寡,劬劳于野的意思,暗示需要鲁国哀恤,代郑国往晋国关说,鲁⼤夫季⽂⼦答赋的诗是《⼩雅 •四⽉》,取⾸章⾏役逾时,思归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绝。⼦家叉 赋《鄘⻛•载驰》的第四章,取其⼩国有急难,盼望⼤国援助的意思。季⽂⼦又答赋《⼩雅 • 采薇》的第四章,取其“岂敢定居”的意思,表⽰允许为郑国奔⾛。这⼀场交涉,两⽅全借赋诗示意。从这类的记载可以知道春秋时贵族阶级学诗的⽤处。

孔⼦是强调学诗的,他说:“不学诗⽆以⾔”(《论语.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迹之事⽗,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之名”《论语•阳货》。这是说学诗除了帮助⾔语还有更⼴泛的⽤途。

诗经所记述的历史

《⼩雅》⾥也有不少责斥现实•反映丧乱的诗。这些诗⼤ 致产⽣于西周末叶与东周初年•多数为幽王时代产品,和上举 《⼤雅•召曼》等篇或为同时,或相街接。

西周的盛世并不长,⾃昭王穆王以下时时感到承嗣为艰。 到夷、厉时代,社会危机便充分暴露。厉王是在”民不堪命”的 环境中被“国⼈”所流逐的。宣王号称“中兴”贤王,对外虽然能抵抗异族,对内反⽽因为剥削过重,加深了危机。幽王以后⼀蹶不能复振。东迁以后的周室,共主的资格便名存⽽实亡了。

诗经名篇

采薇

《采薇》⼤约也是⻄周的诗,写戍边的 兵⼠久历艰苦,在还乡的路上⼜饱受饥寒,末章⼋句,痛定思痛,最为感⼈,是⼏千年来传诵的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霏霏。⾏道迟迟,載渴载饥。我⼼伤悲,莫知我哀。

诗⼈因归途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限感触都因这 ⼀回忆勾引起来。真情实景和动⼈的⾳节构成强烈的感染⼒ 量。“昔我”四句被晋⼈谢⽞⽬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再模仿。这不是偶然的。

七月

我非常喜欢的一首

写了农人一年的忙碌景况,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劳作、也有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春天黄莺叫,要采桑养蚕、采蒿,三月要修剪桑树的枝条,八月收谷、绩⿇染丝做衣。当心宿的位置向西,天气转凉,就要开始裁剪冬衣;十月到了,煮稻做甜酒,蟋蟀到床下,要用火烟熏耗子、堵窟窿、修整茅屋,冬天打猎捉狐狸、貉⼦,十二月凿冰抬进冰窖、杀羊过年。

细致入微而音律很美,来回咏唱着一年时序的变迁,也能让我知道古代人生活的食物:有甜酒,有山楂樱桃、葵菜豆角、枣等,一些生活细节在现在也能体会到,比如秋天到了的蟋蟀。虽然生活穷困、劳作辛苦,但最终收束到彼此同贺万寿无疆的过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56,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