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概念解释

中国古代星占家认为火星在位置及亮度上都常变不定,谓之“荧惑”,象征残、疾、丧、饥、兵等恶象。 荧惑守心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指火星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是古代中国被认为大凶的天象。

摘录原因

在宋景公与子韦的问答之间,论证出虽然可以将灾祸移给他人,但景公意识到岁、宰相、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最终决定坦然地面对天命,独自担当。而后续的故事也符合朴素的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天象为人的德行所感,发生了变化,荧惑徙。 体现了古人的认知:天象并不是恒常不变,会因为人的行为而受到感应。也是当时人对天文现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