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 10:53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回老家,不想过春节,不想走亲戚,不想随份子,不想掺和老家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关系和面子?以至于断亲,这个曾经作为学术概念出现的词语,几乎已经预定了2024年的年度关键词。为什么总人口超过5000万的韩国,2023年的新出生人口不到23万,总和生育率跌至0.72,每年不断刷新有统计数字以来总和生育率的最低值?为什么被誉为人间清醒的韩国女性说不生就不生?

为什么优绩主义在东亚总是蜕变为家庭教育投资锦标赛?为什么在韩国教育内卷愈演愈烈,以至于已经将睡眠进化掉了的韩国人,每年花在课外补习班的钱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以至于在一项面向6万名韩国中学生的调查中有将近4分之1的男生和3分之1的女生表示自己受到抑郁症的困扰。上述这些问题就是本期节目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转型中的家庭政治经济学试图回答。

如果只是看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本书看起来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因为书名里面都是一些大词儿,像什么现代性了,什么家族政治经济学了。但实际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豁然开朗的过程。作者是韩国的社会学家张庆燮,他基于压缩现代性这样的一个理论所提供的概念和框架,让我重新理解了眼下很多我们正在经历的困境,所以也就有了开篇提出的那些问题。

其实翻译成中文出版的韩国社会学家的著作很少,我们对于韩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更多的时候其实是来自于文学作品。比如说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比如说崔恩荣《明亮的夜晚》,比如说韩江的《素食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也让我们很真切的,然后很能够情感上面共鸣的去了解和观察韩国社会,特别是韩国社会当中女性所经历的这种劣势的社会地位。

在我们所知道的学术圈的韩国人里面,最出名的可能就是韩国延世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的奉俊昊(《寄生虫》导演)了。当然了,在学术圈里面,这本书的作者张庆燮其实还是挺出名的。而他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这个所谓的压缩现代性理论,或者叫==压缩现代化理论==。

那这个理论讲的是什么呢?如果用我们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这个几十和几百,因为不同的版本当中各有不同,有说40年走完100年道路的,有说30年走完200年道路的。

这个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叙事。当我们最初去接触到这个叙事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充满民族自豪感的情绪。但是当我们站在今天再去审视这个叙事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去思考,当我们用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的时候,是谁、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当中的哪个群体,哪个环节承受了这种加速度导致的过载?这种所谓的跨越式发展背后蕴藏的这种超负荷压力又是谁在承担呢?

尽管说城市的摩天大楼可以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工厂的机器轰鸣可以24个小时昼夜不停,但是总有一些东西可能是无法加速的,是无法压缩的。比如说人的价值观念的变迁。那么当我们在经历了速度如此惊人的现代化进程之后,我们是变得更传统了还是更现代了?还是说变成了某一种混沌的、叠加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集合体。 这些问题恰恰就是这一本书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试图去回答的那按照惯例,我们依然是将这本书拆解成四个问题依次去讨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压缩现代性?当韩国通过几十年爆发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了所谓的压缩增长,或者说压缩现代化之后,是哪个群体、哪个环节承受了这种加速度导致的超负荷压力,又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张庆燮现在这本书一开头就写到,他说韩国经历了国际上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迅速变革。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假定说在走向现代化的这样的一个关键的过程当中,家庭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重要性会从根本上降低。因为在理论界看来说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的或者说非家庭的实体接管了之前由家庭承担的这些主要的社会功能。比如说经济生产,比如说教育等等。但是在韩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却呈现出了一种相反的趋势,那就是不断强化的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样的一种社会秩序。 张庆燮说,我试图将韩国社会转型的爆发性和复杂性描述为压缩现代性。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现代化理论的一个经典假设。那就是说随着工业化他的进程,家庭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什么意思呢?我们解释一下,实际上在国内80年代的时候出过一本小册子,名字就叫家庭,英文叫the family。这个其实它更像是一本家庭社会学导论的一个小册子,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叫威廉古德。这本书的英文版是1964年出版的,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作者说我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会出现三个削弱传统家庭控制的主要过程。第一越来越多的人靠工作生活,人们通过就业挣工资,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靠分得土地或者租种土地来谋生。而在之前,土地又往往掌握在家庭当中年长的那些人手里。

第二,由于工业经济讲求效率,人们的就业和晋升主要是依靠能力。那么他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如何,这就跟雇主毫不相干。因此对于雇主来说,不管是故人还是解雇、提拔还是晋升等等,这些都不需要考虑说这样做对于现有的家庭角色是否有益。所以家庭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工作岗位,使得人们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家庭成员谋生的可能性。那么如果个人靠自己的能力所挣得的工孜比和家人或者亲属共同劳动所挣的更多,那他就不必依赖长辈和亲属。其实三点基本上说的就是同一件事儿的不同方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因为有了一个开发放的市场化的这样的劳动力市场,人们不再需要依赖家庭来获得生计来谋生,我们可以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当中找到工作,所以家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古德是这样来去总结,他说工业化的主要进程最终会对亲属模式产生影响。在开放的市场上人们可以得到多种服务,而这些都是工业化带来的。宗族之类的亲属群体,经常会以各种方式积累资本,兴修寺庙、祠堂之类的集体事业来保护整个的族群。但是现代的政治经济模式,它就会更容易发展出。比如说银行,比如说公立学校,也就更容易提供政治保护和许多的公共服务。这样使得个人更有可能能够摆脱亲属的关系网的控制而独立生活。

同样重要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改变,这样的一个变迁,也破坏了大规模的亲属群体对于个体家庭的控制。亲戚这样的一个群体过去所提供的服务和帮助,现在几乎都可以从别处得到。这个当然是现代性理论关于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家庭重要性的一个很经典的论述。以我们今天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我们当然也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说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一个过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也是一个过于线性史观的这样的一个解释。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这样的一个60年前的解释框架,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会觉得还是很有解释力的。那如果我们暂且接受这样一套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框架,就可以很自然而然的推导出工业化越发展,城市化越发展,人们越依靠市场赚钱,越是通过市场来去购买商品和服务。

那么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结构,所承担的功能就越少。相应的家庭作为一种权力结构所能够实现的控制和强制也应该会越少。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理论的脉络或者背景下面,张庆燮就提出了他的问题。他说为什么在韩国经济越增长,工业化越发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样的一种社会秩序反而越强化?为什么呢?显然张庆燮提出这个问题,它不仅仅是适用于韩国,对于东北亚三国其实都是适用的。

这个观点也不只是我这么觉得,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叫洛河惠美子。洛河老师在他有一本书叫做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的序言当中,他这样写。他说出现在东亚地区的压缩现代化兼具现代家庭和传统家庭的要素,两者的双重作用成为父母最大化干涉子女行为的一个社会条件。以教育为例,希望子女在学校脱颖而出,获得对未来有所注意的能力。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干涉,这是一个现代家庭式的父母的态度。因为他最终指向的是某一种这种基于绩效的更优的表现。然而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把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子女,不如说是受到了传统家庭亲子观的影响。

我在巴黎进行虐待儿童的调查的时候,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感叹道,中国移民家庭的父母过于关注教育,简直可以称之为虐待行为了。然后他继续说,他说我把日本概括成为一个半压缩现代性,来解释说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日本和欧美国家的不同之处。而中国的家庭以一种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大踏步的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果有机会,我期待未来可以用压缩现代性这样的一个词来描绘中国现代家庭的特征。漯河惠美子的这本21世纪的日本家庭何去何从也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了。未来如果有机会,我也是打算专门做一期节目来讲这本书。所以从落后惠美子的这段表述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东北亚三国可以说同样的适用压缩现代性的这个理论,也同样上都面临着经济越发展,家庭越强势的这样的一个悖论。

那么在张庆蟹看来,这里所谓的这个压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在说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时候,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张骞现在这本书里面是总结了七个方面,我不一一来讲,我重点讲前四个方面。第一点叫做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偶然多元性。他说随着现代的或者说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涌入,韩国很多传统的或者说本土的价值观和制度虽然仍然奏效,但是缺乏将其加以协调和整合的系统性原则,这就导致价值观和制度体系中表现出偶然多元性。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和制度的多元,在家庭意识形态当中尤其明显。家庭意识形态既是传统家庭规范的实际载体,也是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容器。

什么意思?说的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要不要办婚礼,如果是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现代价值观,他会告诉你说无所谓。你想办你就办,你不想办你就不办,你们两个人说了算。因为夫妻关系是现代家庭价值观里面的一个主轴。但是如果是以扩大家庭以父权为主轴的传统价值,他就会告诉你说必须办,呢,怎么可能你说不办就不办,你不办我这个脸往哪儿搁啊,再比如说过年回谁家啊,如果是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现代价值观,就会告诉你说想回回谁家回谁家啊,想各自回家就各自回家,想两家人出去旅游就出去旅游。但是以扩大家庭,以父权为主轴的传统价值观一定会告诉你说啊,什么诸如儿媳妇大年30儿不能看你娘家灯,这个倒反天罡成何体统,怎么办?如何协调?协调不了,如何整合?整合不了结果是什么?结果就变成了看命,如果命好,赶上了双方父母都很开明,那就完全不是问题。如果命不好,那就哪儿都是问题。

所以这就是张庆燮所说的,随着现代的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的涌入,韩国许多传统的本土的价值观和制度虽然仍然奏效,但是缺乏将其加以协调和整合的系统性原则,这就导致了价值观和制度体系当中表现出的偶然多元性。这是第一个方面关于压缩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叫做**制度铸造和人为学习。

制度铸造和人为学习

制度的建立不是基于本土的历史文化

他说,韩国制度的建立主要是通过移植和叠加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实现的。这样的一种制度铸造,让这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很很经典的一个学术概念,它就像我们想象一下,就像铸造一个工业零件一样,有一个模子对吧?然后我们把这个铁水浇筑进,然后就铸造出来了这样的一个零件件。非常标准,然后有样学样。所以这就是所谓制度作。它相对于说这个制度是你原生的,从本土当中生长出来的,从你的历史文化当中生长出来,它是相对这个而言真的。

这种外科手术式的制度移植,创造了新的围绕资源再分配的权力结构,也出现了新的专业的人才缺口。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结构位置是以教育、以学历作为权力垄断的准入资格,由此教育和阶层的向上流动强有力的绑定在一起。什么意思?我们还是要举一个例子,再来解释一下。比如说不管是韩国也好,还是中国也好,很多的制度其实是我们去学习的,我们不说照搬照抄,我们是要去学习,要去移植,或者说用这个书里面的一个词。比如说我们要搞现代金融,我们要搞证券市场,我们要搞债券,要搞期货市场,以前没有这些东西,对吧?现在通过制度的铸造移植叠加了过来,这就意味着出现了一种新的资源再分配的组织和形式。

发言人   16:22

以前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有了,出现了新的权力结构位置。那谁来占据这个位置呢?那我们需要专业人才,因为这些都是一些新的符合专业主义原则的这样的一些社会的位置。到哪里去找这些专业人才?要去高校,要去研究所,要去找相关专业毕业的人。

发言人   16:42

其实我们去看,不管是比如说关于东欧的,还是关于中国的市场化转型的研究都会发现说在市场化转型的过程当中,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学历和专业对于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性都在增加。那这导致了一个什么后果呢?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张庆庆说说韩国人开始教育投资者的身份,投身于正规教育。这种教育投资主要体现在父母对儿童教育的支持上,因为这是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关键家庭策略工业化迅速的削弱了家庭作为传统政治和经济秩序支柱的地位。

发言人   17:21

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情况下,现代的正规教育成为家庭之间进行社会竞争的另一个舞台。韩国人对于正规教育的热情,对国家的很多其他方面都有好处。特别是政府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就可以让那些极度热切的教育投资者去分担作为社会福利成本的公共教育费用。

发言人   17:45

这里其实就提出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点。第一韩国人为什么在教育领域这么卷?大家可能在网上也好,或者在一些其他的地方都有听说过,韩国人不管是考他们的高考,还是一些考公。比如说我们可能看韩剧都有看到说考检察官对吧?好卷可能要考好多次。那为什么这么卷?

发言人   18:06

第二个很有意思的点,我们前面在开头的时候提到韩国,这个是韩国的教育部自己公布的数据。就是他一年花在这个课外辅导上的整个的投入超过200亿美元,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那为什么韩国的家长愿意在课外辅导这件事情上面花那么多的钱?这里面我们先把这个梗埋下来,我们不做太多展开,因为后面还会涉及到这一点。这是第二个所谓的压缩,以及由于压缩带来的一些后果。

发言人   18:39

第三点叫做生产主义偏见和再生产危机,这个就说的更抽象了,什么意思?作者说根据这个经典的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就是扩大生产就需要投资,而增加投资反过来又会一直消费。一直消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那些社会再生产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没有办法得到驰去的改善,甚至出现停滞,甚至是恶化。那社会再生产又是什么呢?社会再生产就指的是保护、培育、安抚、帮助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

发言人   19:11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劳动力再生产,对吧?我们其实可以设身处地的带入自己的这个状态,去理解一下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累了一天了,我们作为一个劳动力,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继续劳动了。回来你要吃饭?然后你要休息?你可能还需要一些情感上的慰藉,你要娱乐,你要跟家人聊聊天。在完成了然后你当然还要睡觉,对吧?在完成了一系列这些动作,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又变成了一个可以去工作的老劳动力了。

发言人   19:41

这个时候劳动力被再生产出来了,当然包括说比如说生育,抚养等等,这些也是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范畴。这些劳动力再生产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家庭当中。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认为说韩国在这种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下,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而韩国政府对于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立场可以概括为最大限度的缩减社会福利和公共支出,以及将社会福利的政治责任转移给家庭。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家庭的负担过重,因为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福利责任。什么意思?大家可能就是听听个意思,对吧?最大程度转移给家庭什么什么,这个似懂非懂,有点无感。

发言人   20:29

我们我们还是举个例子,我们用中国的案例,比如说可能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或者我们说农民工。因为存在户籍分割制度,其实农民工群体虽然他在为城市建设做贡献,虽然他的劳动行为都发生在城市里面,但是事实上他们是长期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福利制度之外的,他们的生产和劳动成果留在了城市里。但是当他们面临工伤,医疗,养老等等这些社会在生产的成本的时候,是谁在承担?是他们在农村的家庭,是家庭作为一种不得已的社会兜底机制来承担了这样的一种角色。

发言人   21:12

我们再换一个例子,比如说如果我们将住房看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你得有地儿住,对吧?其实也是一样的。无力承担一线城市住房的这些年轻人,要掏空六个钱包来支付一套城市郊区房子的首付款。是谁在承担这样的社会再生产成本是六个钱包,对吧?所以依然是家庭。所以这就是张庆谢提到的所谓最大限度的缩减社会福利和公共支出,以及将社会福利的政治责任转移给家庭。这是我们刚刚说到所谓压缩的第三个方面。

发言人   21:51

第四个方面叫做剧烈的社会转型和悬浮的社会角色。当然这个悬浮,如果听过我们以前节目的听众朋友们都知道,这个大概率是我自己总结的。因为它是我非常喜欢的向标老师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所以梳理原文不是这样,但我做了一些总结。作者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集聚的产业结构调整,韩国的经济飞速增长。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说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也涉及到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的转型,还涉及到近年来比如说像技术密集型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再次转型,以及各种各样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扩张。

发言人   22:40

对于韩国的情况是说这么剧烈而且根本性的变化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大约也就是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年限。这意味着说大多数韩国人的职业和工作场所的变化异常的频繁。其实我们还是很容易有一些体感的,我们去观察我们的父辈,甚至是我再上一辈,我们就可能很容易理解。我们当中可能很多人的家庭都是这样的。在爷爷这一辈他可能还是农民,他因为招工,因为各种各样的一些机缘进了城成为了工人。那在父亲的这一辈,可能在工人上面他进入了体制内,或者他继续做工人,或者是下海经商,成为了一个企业家。那你会意识到说所有的这一切,其实不过就发生在差不多30年、40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里面。

发言人   23:32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张庆蟹看来,这意味着说大多数的韩国人,不管是男的女的,都没有能够在长期集中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得到社会阶层认同。因为大家的工作的内容,职业场所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说怎么才能够形成一种阶层的认同,就比如说我怎么才能够认同说我是一个工人阶级。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我要在这里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我是长期作为一个比如说汽车产业工人这样的一个社会角色而去存在的。但是因为这样的频繁的变动,这就导致大家很难去形成一个普遍的社会阶层认同。因为大家缺乏认同,所以普遍难以依靠集体行动来追求个人利益。作为一种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就只能求助于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同学、老乡等等在内的个人支持网络。

发言人   24:30

这个其实在我们国内早期关于农民工的很多研究当中都有非常明确的强调。就是他怎么能够到城里面来工作,他可能是通过他的老乡老乡带老乡,通过这样的一个社会关系网。当他在城里遇到什么事儿的时候,他也很难去寻求比如说工会的支持,或者说大家能够一起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集体行动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更有可能会去依赖老乡或者是亲戚,这种亲戚可能是啊表亲,很远的这种堂兄弟等等这些。

发言人   25:08

进一步说,张庆贤说,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存在极端性别歧视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严重阻碍了以工作为基础的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或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家如果还记得之前刚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古德关于现代化和家庭的那个论述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靠工作生活,通过就业得到工资。那市场经济中的工作岗位使得人们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家庭成员谋生的可能性,所以大家开始越来越多的不再依赖长辈或者亲属。但是压缩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使得人们依靠工作实现一种稳定的收入预期,进而实现自我认同、阶层认同的这样的一种可能性被打破了。没有人知道自己十年以后、五年以后在做什么工作,也没有人知道说会不会用不了五年的时间,自己现在从事的岗位甚至行业它就不存在了。这种极端的变动使得人们不得不回归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别是对于韩国女性而言,这样一种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极端性别歧视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决定了他们一旦决定生育,那么在生育之后要么成为家庭主妇,要么只能从事临时或者兼职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后面会做一个重点的展开。

发言人   26:37

前面我们讲了四点,这个其实是张庆谢总结的,关于压缩现代性,何谓压缩,以及这样的压缩带来了一些什么样子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七个方面里面的前四点。他其实是试图通过这些方面来回答,为什么韩国经历了如此迅猛的压缩现代化之后,家庭的作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

发言人   27:00

我们我们我们来先来总结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一点,他说家庭作为一个容器,就像一个有就像一个玻璃缸子一样,承载了现代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在压缩现代化的前提下,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往往集中爆发在家庭领域。第二,家庭成为了教育投资锦标赛的一个投资主体,代替了国家在公共教育支出上的社会福利责任。第三,家庭承担了最大限度缩减社会福利和公共支出所导致的再生产危机。第四,当个体面临由于社会和经济结构剧烈转型导致的生活机遇和社会支持危机的时候,家庭提供了兜底的社会支持网络或者说是安全网。

发言人   27:50

可以说恰恰是因为后面三点原因的存在,使得这样的一个如果我们把国家看作是一个行动主体这样就使得国家有充分的动机去强化家庭所承载的传统价值。比如说传宗接代,传宗接代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再生产,比如说光宗耀祖,比如说相夫教子。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继续承担前面提到的第二第三第四点原因当中这些社会功能。反过来,这种对于传统的家庭价值的推崇,又会导致在家庭当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碰撞更加激烈,也就使得第一点所提到的那个矛盾更加凸显。

发言人   28:36

好,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说,在韩国经历了压缩现代性之后,家庭当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相互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念。那么在韩国或者说在东亚,在经历了压缩现代化的东亚,我们在家庭当中到底存在哪几种价值观呢?这些价值观之间又在哪些议题上最有可能产生冲突呢?为什么这些冲突似乎是在两代人之间特别强烈呢?这就引出了本期节目试图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这里张庆蟹是将存在于韩国家庭的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总结成四个类型,分别是如家家庭主义、工具家庭主义、情感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家庭主义。我们依次来说,有一些其实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关照自身,参考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你很容易理解。

发言人   29:33

第一个叫儒家家庭主义,这个如家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这个孔孟之道,对吧?张靖燮说儒家家庭主义的核心是对朝鲜时期传统家庭价值观和规范的继承。这是一种以道德等级为基础,维持两性和代际秩序的家庭意识形态。尽管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出现了各种明显的弱化甚至退化,但是他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亲子之间、夫妻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性别等级和年龄等级导致人们疏远歧视妇女和年轻人,而这两类人群原本是更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趋势和经济发展,能够在社会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为儒家家庭主义我们肯定都很熟悉,我不做更多的展开。

发言人   30:30

第二个类型叫做工具家庭主义。作者说随着传统秩序的瓦解,以及日本美国相继的殖民统治,以及后来的朝鲜战争,对于韩国来说,一个稳定的国家治理和公共秩序变得很难期待。所以韩国人就只能依靠家庭来寻求自我保护,实现社会成就。即便是在全面工业化开始之后,韩国人仍然依赖家庭来管理和发展他的工业体系。比如说这种受过教育且熟练的劳动力的形成,并不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积极投资,而是由于普通公民对自己和子女教育的过度热情。

发言人   31:11

韩国人通过调动他们的家庭资源和亲属网络来实现社会进步,获取物质上的成就,甚至是政治上的成功。好的家庭能够满足其成员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换句话说,家庭应该成为其成员,竞争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的主要工具。这个就是典型的作者讲的所谓的工具家庭主义。当然他也提到说所谓的工具家庭主义不可避免的要付出的一个代价就是许多的韩国家庭倾向于牺牲正常家庭的生活质量,以换取其成员在社会上的成功。这是第二个类型工具家庭主义。

发言人   31:56

第三个类型叫情感家庭主义。或者说在西方,情感家庭主义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动荡之中,是人们因为呼吁家庭的心理保护功能而发展起来的。人们希望家庭能够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以此来应对工业社会的压迫、剥削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发言人   32:17

在韩国,快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使得以情感家庭主义为主要家庭意识形态的中产阶级迅速扩张,情感家庭主义将夫妻关系的优先级置于其他关系之上,由此韩国的婚姻匹配和家庭居住的模式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婚姻匹配方面,我们很容易能够推断出来,那就是自由恋爱对于婚姻自主的决定权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一个传统如独家家庭主义的这样的一个方式所规定的好的婚姻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流行。那这个家庭居住模式讲的是什么呢?他讲的是说在韩国由于这个情感家庭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说其实等到父母年纪大了之后,也未必非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按照传统我们说孝道的理解,父母在不远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上了年纪之后,大家就要住在一起,照顾双方的老人。当然这个会由此引发一系列大家因为生活方式的不一样,因为很多观念的不同,会引发很多矛盾。在过往这样的一种行为被所谓的儒家家庭主义认为说这样是不对的。

发言人   33:32

你不能让老人一个人住,你们应该住在一起,这才是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有的样子。随着情感家庭主义的兴起,因为夫妻关系作为一个主轴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面。所以所谓的家庭居住模式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大家可以接受说,作为两个家庭,大家各自生活可能在经济上面或者在情感上面提供一些支持等等。这是第三个类型叫做情感家庭主义。

发言人   33:59

第四个类型叫做个人主义。家庭主义或者说社会民主化促进了女性和青年的个性发展。消费资本主义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商业化。虽然这个个人家庭主义是起源于西方,但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压缩过程当中,迅速传播到了韩国社会当中。这个所谓的个人主义、家庭主义,这个有点拗口,我一下就统称为个人家庭主义。

发言人   34:28

那这个个人家庭主义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一方面这个女权主义者是强烈的批评女性在中产阶级核心家庭当中充当情感保护者,情感提供者这样的一种刻板印象。因为其实我们刚刚没有提到的,在情感家庭主义当中,它是有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或者有这样的一种刻板印象的。就是说女性在一个家庭当中,她应该是扮演一个提供情感的情感提供者,或者是提供心灵慰藉的一个情感保护者。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就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刻板印象,所以他们对于所谓的情感家庭主义并不买账。

发言人   35:06

另外一方面,在经济结构剧烈调整,家庭收入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下,女性更多的参与到了劳动市场当中去,所以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说在家庭和社会当中需要设置性别平等的角色和地位。同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结婚仅仅是人生当中一种选择,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可以选择很早结婚,也可以选择很晚结婚,甚至是不婚都是OK的。所以在这样的一种前提条件下,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面,所谓的个人家庭主义,也成为了在韩国家庭当中广为流传的,大家普遍认可的这样的一种观念。

发言人   35:49

所以如果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张庆燮提出的4种类型的家庭价值观。本质上在我看来这四种家庭价值观回答了同一个问题,叫做什么是一个好的家庭。所以这四种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说他们对于什么是一个好家庭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在儒家家庭主义看来,好的家庭是有秩序的家庭。在工具家庭主义看来,好的家庭是有资源的家庭。而在情感家庭主义看来,好的家庭是有情感支持的家庭。在个人家庭主义看来,好的家庭是有自由的家庭。

发言人   36:31

在这里张庆杰就说韩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特征,不是从儒家家庭主义、工具家庭主义向情感家庭主义、个人家庭主义这样的一种看上去有一个先进和落后的这样的一种转变的过程。不是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成,而是说多种家庭意识形态共存。同时根据年龄、世代、性别、地区、教育程度、阶层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分布各异。整个社会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要同时维护各种不同的家庭意识形态,过着复杂而焦躁的生活。家庭意识形态中的偶然多元性导致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斗争。这是因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不仅支配着家庭,也支配着个人和社会。

发言人   37:27

作者说,一般来讲,年轻人、受过比较好教育的人,以及居住在城市的人,还有女性会更加倾向于情感家庭主义以及个人家庭主义。而其他的群体则更加倾向于儒家家庭主义和工具家庭主义。而在这些差异当中,年龄或者说世代的差异是最为显著的这是因为在这个压缩性变化的社会当中,不同的世代和年龄组已经接触并檄惯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比如说当坚信工具家庭主义的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婚姻,以此作为提升整个家庭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手段的时候,可能就会让很多子女无法理解。我想这样子的一个描述,其实大家是很容易能够共情的。

发言人   38:22

因为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是有很多相似,可能甚至不能说相似。有些描述可能讲的就是每一个人在经历的很多东西。在这本书里面其实是列出了很多韩国社会调查的数据。因为这本书出的比较早了,所以其实时间是比较久远了。而且这个是韩国的数据,所以具体的数字我就不赘述了。我自己是用国内的一个社会调查统计了一个数据,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使用的数据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英文简称CFPS2018年的数据。

发言人   39:01

在2018年的问卷当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他说你觉得下面这些问题对你有多重要?请根据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儿,一分表示完全不重要,五分表是非常重要。通常按照我们一般的编码规则,就是打四分或者打五分儿,那就表示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

发言人   39:23

我选择了三道问题,分别是死后有人念想传宗接代和子女有出息,这连起来就是你觉得死后有人念想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觉得传宗接代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你觉得子女有出息对你来说多重要。这三个其实应该是我们可能经常都会听到的一些说法。其中可能有一些儒家家庭主义的源流,也有这种工具家庭主义的色彩。我按照代际和教育程度做了一个分组,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组统计,从结果上来看,我当然我会把这个结果放到show notes里,大家可以对照着show notes来看,结果显示在1959年之前出生的代际中间,也就是60前,在这代人里面有73%的人认为说子女有出息很重要,有64%的人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有41%的人认为死后有人念想很重要。那作为一个对比,在1990年之后出生的代际中,也就是90后认为上述三个问题很重要的比例分别只有52%、36%和24%。

发言人   40:33

整体上来看,越是年轻的代际越是觉得这些都不重要,特别是传宗接代这一项,90后认为重要的比例比60前是低了28个百分点。即便是跟60后比,因为很多90后他们的父母其实就是60后这代人。90后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的比例跟60后比也低了23个百分点。这个还只是在说代际这样的一个因素,如果我们考虑到教育程度,其实这个趋势依然存在,而且是更加显著的。具体的结果我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看show notes,因为数字也蛮多的。我们只说一个结果,对于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这样的一个组别来说,66%的被访者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而对于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这个组别中间,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的比例只有22%。

发言人   41:29

这中间差了整整44个百分点。所以我们要如何理解张庆谢所谓的压缩现代性?这个数据的统计结果,我想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注脚。90后1代人,乃至说更年轻的95后、00后,恰恰就是经历了高等教育扩招的一代人。根据今年3月初,国家教育部刚刚公布的数据,在2023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60.2%,这个跟我们之前的预测也是吻合的,突破了60%。

发言人   42:06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说,这个数字在2010年,也就是一二三年前只有26.5%,而在1990年,也就是30年前,这个数字甚至只有3.5%。30年一代人的时间,从3.5%到60%。我们当然可以用一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叙事去讲述这个故事,但是在这样的叙事的背面,是代际差异和教育程度的差异双重叠加。我们更不用说在这个中间由于教育,由于城市化、社会流动等,还会导致说叠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工作状态等等等等。

发言人   42:56

早年间我们出去做活动的时候,或者是出去做做一些分享讲座的时候,经常会讲说在中国上过大学的人不超过10%。大家都很很诧异,觉得说怎么可能呢?明明我身边都是大学生。实际上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占比只有8.93%,四舍五入也就是9%,不到10%。

发言人   43:26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也就是七普的数据,这个数字是达到了15.47%,不到6分之1。这个数据之所以跟很多人的体感出入比较大,一方面是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教与程度的差异跟代际是叠加在一起的。所以当你去观察周围同龄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大家好像都上了大学对吧?然后出来找工作等等这样。但是一旦你离开了这个同温层,离开了你日常生活的这个气泡,这个bubble就会被迎面而来的现实撞个正着。

发言人   44:10

所以让我们再重温一遍,张庆谢在这本书当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他说,韩国家庭文化的基本特征不是从儒家家庭主义、工具家庭主义向情感家庭主义、个人家庭主义的转变,而是多种家庭意识形态共存,根据年龄、世代、性别、地区、教育程度、阶层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分布各异。回到我们在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回老家,不想过春节,不想走亲戚,不想随份子,不想掺和老家那些人情、关系、面子?为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把这样的一种行为,我们把它叫做断亲,或者我们只是把断亲归结为是因为多种家庭意识形态彼此竞争,彼此冲撞的结果。好像还是隔了一层,好像有一些东西没说透。

发言人   45:10

如果我们借用前面引用的威廉古德提到的,他说现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更容易发展出,比如说银行,比如说公立学校,也更容易提供政治保护和许许多多的公共服务,这使得个人能够摆脱亲戚关系网的控制而独立生活,同样重要的是,这也破坏了大规模的亲戚群体对于个人家庭的控制,亲戚群体过去提供的服务和帮助现在几乎都可以从别处得到。所以如果我们反过来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儒家家庭主义和工具家庭主义如此顽强的存在于东亚家庭之中?我们可以尝试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再做一次解释。

发言人   46:00

我们会发现说在传统社会,或者说在市场化转型之前,实际上家庭承担了大量的非市场化的劳动。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比如说婚丧嫁娶,我们就拿结婚来说。如果我们是搞一场最传统的,最符合儒家家庭主义的这样的一场婚礼,那很麻烦的。要有人安排宾客迎来送往,要有人帮忙布置新房,要有人张罗敬酒,大家吃好喝好吧。这些劳动过去都被认为是必要的,而且往往是以非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的那这种时候亲戚就变得很重要,或者说一家人能够动员多少亲戚来参加这场婚礼,要有足够多的人去安排宾客,迎来送往,足够多的人去帮忙布置新房,足够多的人要张罗劲酒。这就变成了一场面子的锦标赛,对吧?你家里能动员的人越多,你们家越团结,你们家就表示人缘越好。

发言人   47:05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平日里面走亲戚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的社会交换,就是我们平时有很多社会互动,当我们家要用人的时候,就能看出我们家人缘很好。但是问题就在于说在市场化转型之后,婚庆服务越来越多的是以市场化购买的形式出现的。

发言人   47:26

迎亲的车队也好,现场的督导也好,婚房的布置也好,这些通通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又快又好的实现。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市场化或者不适合市场化的劳动,通通变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服务。走亲戚在这种情况下,走亲戚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价值,它就被抽。不离了。甚至说当年轻人他不再认为婚礼是一个必选项的时候,我管你非市场还是市场化,这个劳动本身的意义也被抽离了。你是还有人什么迎来送往不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如家家庭主义和工具家庭主义所倡导的秩序,以及蕴藏在秩序背后的这样的一种社会交换,也就失去了社会功能的基础。

发言人   48:14

其实不只是婚礼,丧礼也好,大家如果有经历过农村的这个出殡,你会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有很多的所谓的非市场化劳动,出钱是买不来的。在传统的观念下面,除了婚丧嫁娶,比如说找工作也好,比如说托关系办事儿也好。就像前面威廉古德提到的,这些亲属群体过去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帮助,现在几乎都可以从别处或者都可以通过某些正规的方式,通过某些正式制度得到。

发言人   48:52

所以我刚才讲的这一些,大家可能觉得听了很有同感?很有情感上的共鸣对吧?但是话分两头说,我们又要反过来说了。但是现实生活果真如此吗?或者说这样的一种带有一点乌托邦色彩的事情,它是不是当代生活的全部面貌呢?我以前也觉得是啊,但是在经历了过去三年之后,大家似乎是恍然发现,原来有钱也可能买不到菜。如果我们把时间放得更长,在经历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狂飙突进之后,大家好像也恍然发现说,原来靠自己真的是买不起房。所以我可能在不同的节目当中提过很多次,就是我觉得全职儿女的出现是一个特别合情合理的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就像作者在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家庭在压缩现代化的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从社会生活当中退场,反而是站到了更前台的位置上来。

发言人   50:00

关于家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没有呈现出说情感家庭主义、个人家庭主义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摧枯拉朽的取代儒家家庭主义,取代工具家庭主义,这样的一种线性向前的进化论的演化趋势并没有出现,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更加复杂多元的相互矛盾冲撞的现实情况,那么,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应该如何自处呢?或者我们换一种提问方式,我们不要从这个应然的层面提问,我们不要说应该如何,我们从实然的层面来提这个问题,我们说身处其中的韩国女性实际上是如何做的呢?为什么被誉为人间清醒的韩国女性说不生就不生?这也就引出了本期节目的第三个问题。首先张罄泻在这本书里面是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论述,去澄清女性在韩国经济腾飞过程当中所扮演的无可取代的角色,以及这样的一种价值是如何被有意识的低估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有意识的被贬低了。作者说在韩国的早期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从1960年到1980年期间,女性是越来越多的在当时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参与到了工作当中,为劳动密集型出口驱动型的工业化提供了关键的条件。如果没有女性艰苦的工业劳动,这一时期所谓的工业起飞是不可能实现的。

发言人   51:39

但是,女性的上述贡献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一个工业社会当中的无产阶级,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脱离农业部门的社会转型,被任意的中断扭曲,好让他们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不稳定的服务工作或者是家务劳动。

发言人   51:59

刚大家可能有点没有跟上的一个地方,说什么叫做女性的上述贡献并不足以使其成为一个工业社会当中的无产阶级?这里的无产阶级指的就是在工业社会当中有稳定身份的,有阶层认同的一个产业工人,所以后面作者才会说,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脱离农业部门的社会转型,他们是从农民到工人的这样的一个身份转型。但是这个转型被任意的中断和扭曲。作者说女性的经济边缘化与他们不断遭到破坏的工作生活历史在结构上相互交织。绝大多数女性产业工人在婚前或者婚后辞职,这使得他们的产业工人身份成为了一个年轻的职业,就是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很多人都投身到劳动当中去,成为了产业工人。但是因为他们可能结婚之前或者结婚之后,很快就离开了劳动力力市场。所以你会发现,在韩国,好像女性的产业工人总是很年轻的一批人,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在孩子长大之后或者家庭收入不足的时候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但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只能从事兼职工作,或者是自己做一点小生意。

发言人   53:13

根据2001年的调查,最近几代女性在20岁出头到25岁左右的年龄段就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是在随后的年龄段就业率就会急剧下降。这张图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我觉得这个统计非常的做的很棒,我把这张图也放到show note里面,大家可以对照来看。所以说换句话来讲,近几十年来出生的女性赶上了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潮流,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但是他们也受到了不平等的劳动制度和家庭文化的影响,这些制度和文化严重的阻碍了年轻家庭主妇的社会就业。即使女性在辛苦的生育、抚养和教育子女之后重返劳动力市场,这些返回者当中也很少有人能够在主要的工业部门长期稳定就业的基础上获得正式的无产阶级地位。即使在他们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潜在的婚姻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照料义务也曾被视为剥夺女性主流职业生涯的正当理由。鉴于女性的家务职责,比如说家务劳动、生育子女、照顾老人等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巨大社会价值,我们应该说,工业资本主义在建设并强化了有男性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是滥用了女性的社会贡献。

发言人   54:38

在这里张罄蟹是反复提到一个叫做无产阶级地位,大家可能有点难理解,所以他相应在后面就提出了。他说因为他前面提到说没有办法获得这个工业社会的无产阶级地位。那那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发言人   54:56

在这里张庆贤用了一个半无产阶级的概念来描述女性韩国女性这种边缘的缺乏稳定性的就业情况。那什么叫所谓的半无产阶级?他说一方面在经济上这部分的劳动人口的工资水平极低,甚至低于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成本。通俗的说就是靠工资根本就不可能养活自己,因此他们的劳动本质上是在补贴资本主义企业。另外一方面,边缘化的半无产阶级缺乏谈判能力,缺少有组织的团体,他们不具备充分无产阶级化的工人在对抗资本家的集体行动中发挥作用的组织手段。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汽车产业工人可以走上街头去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是比如说育儿嫂,比如说家政阿姨要团结起来去争取自己的利益就会困难得多。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沃勒斯坦所指出的那样,所有旨在让劳动力保持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努力,本质上都是维持其半无产阶级的努力。

发言人   56:05

实际上在这里,张庆谢关于韩国女性的讨论就引出了一个性别和劳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就是母职惩罚。母职惩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概念,它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你看到这四个字,其实不需要有任何一个人来跟你做太多的解释,你就知道这个概念是在说一个什么事儿。所谓的母职惩罚指的就是女性由于生育养育等等这些行为,由于承担母职所导致的在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体现在求职、工资、晋升、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等等诸多方面。202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他的获奖理由就是表彰他的工作增进了我们对于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理解。而在他的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关于母职惩罚的研究。

发言人   56:59

国也有很多关于母职惩罚的研究。在这里引用一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申超2020年发表在社会杂志上的文章,文章的标题叫做扩大的不平等,母职惩罚的演变。1989到2015这篇文章是用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回顾了1989年到2015年的26年中间,生育行为对于女性工资的影响。这个研究就发现这当然是一篇定量研究,这个研究就发现说子女数量对于女性工资有显著的负向的影响。生育对于母亲的收入始终表现为一种惩罚效应,而这种惩罚效应的强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增大。即便我们在控制了年龄、地区、家庭结构、教育程度、工作特征等等之后,在1989年每多生一个孩子就会导致女性的工资率降低8.79%,而到了2015年,每多生一个孩子会导致女性的工资率降低12.77%。这篇文章的链接我也会放到show note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下载了去看一看。

发言人   58:15

回到这本书,张庆燮认为半无产阶级的韩国女性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被迫对家人持续性的社会依附和经济依附。作者说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工资水平决定的,而他们的工资水平又因为广泛存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歧视而被扭曲了。

发言人   58:40

但是,吊诡的是,半无产阶级女性对于家庭的依赖,往往又源于家庭对他们的依赖,两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大多数的贫困家庭想要生存,就需要女性同时应付雇佣劳动和家务劳动,这种双重负担往往又会对女性充分融入工业经济,构成结构性的障碍,从而延长他们的半无产阶级状态。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家他本来就很穷了,对吧?他现在既需要女性出去工作来贴补家用,他又需要女性在下班之后来无偿的承担劳动家务劳动这样的义务。而这种状态反过来又会使得女性在工作当中没有办法更多的去投入,去延长了他们的半无产阶级的状态。因此作者说就女性的个人生活史而言,他们的半无产阶级地位与他们一生中经济参与的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是第一点第一个特征。

发言人   59:42

第二个特征叫做缺少具有广泛基础的集体行动的可能性。作者说半无产阶级的就业情况以不确定性和临时合同为基础,几乎不可能在共事的成员之间建立一个团结的关系。这点前面我们提到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发言人   01:00:01

第三,与其说女性的半无产阶级工作是一种非现代性的低效率的行为模式,不如说是韩国工业经济或者说经济腾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很有意思,他说正如其他的后发国家一样,在韩国许多正规部门,企业的雇员往往拿着低于生存水平的工资,不得不依靠城市的非正规部门提供的廉价商品和服务生活。而这些低价的商品和服务又是由那些半无产阶级工人生产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领取的也是低于生存水平的工资。什么意思?这里面这句话我念出来都觉得有点绕,但其实他其实讲的还是很清楚的。

发言人   01:00:45

就是我们稍微捋一捋,他其实讲的是很清楚的。就说在韩国就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的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先增长后分配的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下面,其实韩国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当时在这个工业化腾飞,在那个时候很多事并没有那么高的,甚至是低于生存水平。那他们要怎么能够活下去,我们其实套用中国的例子,我们想一想?年轻人到了大城市房租很高怎么办?你要住在城中村,住在城中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会有很多这种小商贩,然后也会有城中村里面更便宜的一些商品跟服务。

发言人   01:01:25

就像作者在这个当中提到的,这些低价的商品和服务又是由那些半无产阶级工人生产的,他们当中许多人领取的也是低于生存水平的工资。所以工业工资水平低被认为是韩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取得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城市和农村女性半无产阶级化的存在,这种低工资水平大概是不可能维持的。

发言人   01:01:50

与此同时,半无产阶级对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为频繁波动的工业就业形成了一个缓冲区。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频繁的国际资本流动,纺织服装、假发、制鞋等女性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对于迅速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尤其敏感。而这些行业的韩国企业主一方面希望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能够自由的解雇工人,那另外一方面又需要一个稳定的剩余劳动力的储备,以便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吸纳劳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城市非正规部门中大量的半无产阶级,女性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企业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对于女性劳动力不受限的灵活的剥削。这段确实写的很好,值得反复回味。

发言人   01:02:45

张庆现在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关于女性半无产阶级地位的第三点第三点特征。第四点特征叫做文化定义的性别角色和生产活动复杂的融合在了一起。什么意思?这一点写的也很精彩,他说这个不仅意味着半无产阶级女性和无产阶级化了的工厂女工一样,受到压迫和剥削劳动关系的支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文化定义的女性行为模式,实际上被作为小规模第三产业和非正规部门商品的一部分出售。在各种小商店、餐馆、酒吧,商品化的儒家思想以次级服务的形式付说在女工提供的商品上。这就真的这段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但是就是有点绕,可能听起来有点一下子难以理解。

发言人   01:03:36

我们解释一下,这里面我们只要引入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概念就会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情绪劳动。什么叫情绪劳动?比如说护士,护士提供的是什么?护士提供的其实不仅仅是护理服务,而且是对病人带着关心和耐心的护理服务。我们再比如说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这个接客服电话的,他们提供的是什么?也不仅仅是指引和解答的服务,而是承受顾客焦躁情绪,甚至是破口大骂之后,依然耐心的指引和解答服务。所以这里面我们前面加了很长的定语是什么?就是情绪劳动的部分。再比如说为什么我们工作了一整天之后,觉得整个人都被掏空了,不仅仅是因为工作本身让人疲惫,更重要的是那种伺候老板随时听命的状态掏空了我们的心力。以上种种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劳动。

发言人   01:04:38

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些半无产阶级女性而言,文化定义的性别角色和生产活动复杂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说他们需要扮演好的不仅仅是商店、餐馆、酒吧的服务员,而且是保持微笑、贴心服务、毕恭毕敬的商店、餐馆、酒吧服务员。而这种保持微笑、贴心服务、毕恭毕敬,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如家家庭主义对于女性的一个要求和期待。也就是这里作者所说的文化定义的性别角色与生产活动复杂的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选择生育,几乎就等同于选择把自己的这样的一个社会的阶层身份半无产阶级化了。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而然的去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是什么?那就是一种系统性的退出。

发言人   01:05:40

在这里作者引出了一个概念叫做退出。退出这个概念是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阿尔伯特赫希曼,他有一个理论叫做退出呼吁与忠诚理论。赫希曼说,当一个组织出现问题的时候,这里的组织当然既可以是经济组织,比如说公司,也可以是一个政治的组织,比如说国家,也可以是社会的组织,比如说家庭。

发言人   01:06:06

当一个组织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可能会采取两种措施,第一种叫做呼吁,第二种叫做退出。不管是呼吁,比如说我们对这个组织当前的一些做法提出我们的批评或者是抵制,还是说退出,都能够促使组织恢复它的正常的流程和功能。但是如果退出的很多,可能就会造成组织的瓦解。如果呼吁变得越来越多,组织想要避免分崩离析,就只有通过满足重要成员的要求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他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行为的基本的很简洁的一个模型。

发言人   01:06:44

在这个中间,前面我们提到了,他这个理论叫做退出呼吁与忠诚。忠诚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说如果这个成员在道德上强烈拥护组织,对组织忠诚,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提出呼吁,而不是选择退出。如果组织的领导者对于中层成员的需求反应不够积极,那么就有可能要承受集体的施压的行动,被迫的进行组织变革,否则成员们将做出更快捷也更明确的选择,那就是退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会看到先前韩国女性针对各种各样的艳女议题的抗议,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呼吁,但是问题就在于,这种呼吁其实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面,似乎都没有得到组织的积极响应,这个结果就是系统性的退出,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说不生就不生。

发言人   01:07:39

当然其实就这本书的内容来讲,我们刚刚讲的已经差不多了。因为其实我前面提到了,在这本书里面,张庆蟹是通过很长的篇幅去澄清,去讨论说韩国的女性的她们的社会贡献。他们在现代性发展的过程当中的这个社会贡献是如何系统性的被贬低了,被低估了。而这样的一种半无产阶级的地位,又给韩国女性的生存状况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非常糟糕的情况。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面,韩国的女性选择系统性的退出,就是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理所当然,非常理性的决定。

发言人   01:08:18

当我看到退出这个词的时候,我就会在想说,退出这个概念是不是也适用于中国呢?我们今天都会在讲说躺平,对吧?躺平是一种退出吗?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及我我我好像总是觉得我好像之前在哪里看过这个东西,看过这个理论。果不其然,当我翻开项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的时候,我就找到了答案。

发言人   01:08:50

熟悉轻刀快马的听友都知道,向标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学者,没有之一。之所以会有现在大家听到的这个系列,其实也是因为我最早做过一期关于向标老师访谈去去解读他的一个访谈的节目,叫做不可能有一个你和这世界之间必然的和谐。也欢迎大家到show note里面去找到这一期节目再来听一听。

发言人   01:09:15

这本跨越边界的社区讲的是就是一群到北京做服装生意的温州人,在北京聚居,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浙江村。在当时就刚刚改革开放,在当时户籍制度,还有这种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下面,这些浙江村的所谓的村民在做生意的同时,还要去躲避这种隔三差五的检查清理等等。这些商标在书里写了这样的一段话。他说对于中国现阶段的流动人口来说,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一系列的体制安排,以及城市政府隔三差五的清理都是非常不利的。环境浙江村的拉锯战,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当人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的时候,而这种制度的合法修改权只掌握在国家手里的时候,他会怎么办呢?

发言人   01:10:10

我们过去关注到了三种策略,分别是表达、变通和退出。表达表达其实就是我们刚才前面提到的那个呼吁,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他说表达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当中的一种典型的策略,包括辩论、游行、呼吁,乃至激烈的对抗,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团结成为一个压力集团,是国家改变政策。显然表达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国家和社会之间要有明确的分野,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形成这样的一种互动的关系。

与此同时,变通则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特产,人们对某一个政策心存不满,但是也并不会去叫喊,而是私下找领导或者是政策的执行者商量,使这个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做改变,这是变通。第三个就是退出,就指的是说当一个人对于某种物品的供给组织或者制度安排感到不满的时候。他就离开他,大量的退出是会使得原来的制度安排无法继续维持,从而导致资源分配以及制度安排的调整。而这种策略的先决条件是有地方可以退,就是得有事先存在的替代性的物品组织或者制度。

发言人   01:11:44

那在这本书里面,在浙江村的那本书里面,向彪讲了很多,就是在上面来检查来清理的时候,大家就逃跑。他说浙江村的逃跑提醒我们在事实中还存在另外一个策略,他和表达变通不一样,他既不叫喊也不商量。对现行的制度既不寻求连名带实的改变,也不指望说暗度陈仓、偷梁换柱,而是采取一种很漠然的态度。如果说表达也好,变通也好,都是通过与国家的不同部分,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的积极互动来表达自己的目的的话。那么逃避则是尽量不与国家发生正面的关系,他要通过一些具体政策的架空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同时逃避与退出的区别在于,退出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退出权退出的权利的获得比退出的行为本身更重要。也就是他前面提到的,就是你退出的前提条件是你要有一个替代性的方案。但是逃避就不一样了,逃避是不为制度所认可的,逃避就是行为本身,就是逃避,不需要去有一个权利,我就躺倒,我不干了,这个时候我就已经实现了逃避,我不需要谁来认可我。

发言人   01:13:05

所以这样一来,项飙总结到说逃避策略具有了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个叫做难以监督,因为它是不发出声音的,随时可以发生的。第二个叫做难以惩罚,就是我躺平了你能拿我怎么样?第三个叫做反而会有形成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朋友们,这本书最早的版本就是这跨越边界的社区,最早的版本叫做北京有个浙江村,这是向标老师本科时候写的,1993年他还是一个本科生。如果我是一个营销号小编的话,我一定要起一个标题叫做00后成了躺平一代人类学教授,30年前早已预言。

开个玩笑,说回来我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一方面感到就是很震惊,对吧?震惊于向彪老师30年前对于浙江村的洞察,放在今天,放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竟然是如此的适用。同时另外一方面也就是感到豁然开朗,就像他提到的,说退出的前提是有地方可以退,是有替代方案。所以如果用退出来概括我们眼下年轻人对于婚恋、对于生育的态度,其实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削足适履的嫌疑。但是逃避无疑是更准确的,如果我们用金宇澄写繁花的这个话来说,逃避就是不想啊,就是默不作声,但是当所有人都默不作声的时候,这种不想又会转变成为一种集体行动。所以项飚说,逃避与退出的区别在于,退出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啊安排,退出权的获得比退出行为本身更重要。但是逃避是不需要制度认可的,逃避就是行为本身。

发言人   01:15:00

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再回味一下向标这段话,也可以把这个跨越边界的社区,这本关于浙江村的这本书再找来看一看。如果我们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刚才我们从向标老师的这本书里面得到的一些洞察,那就是逃避并不可耻,而且有用。那么当越来越多人选择逃避的时候,对于社会的共同体来说会发生什么呢?为什么韩国几乎是每年都在不断的刷新有统计数字以来总和生育率的最低值,新生人口的最低值?为什么在韩国以家庭为中心的这样的一种观念,这样的一种社会秩序,反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生育率暴跌?这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韩国统计局在今年的2月28号发布了一个数据,是关于韩国2023年的人口数据。2023年韩国的新生儿人数是22.997万人,不到23万,比2022年又下降了7.7%。

发言人   01:16:21

总和生育率是从0.78下降到了0.72,双双创下了有相关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大家如果听过我们之前的节目,山田昌弘的那本第一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失败的时候,大家就会对这个数字有一些概念。总和生育率降到了0.72,这个显然是远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也远远低于被认为会陷入这个低生育率陷阱的1.5的那个值。怎么说呢?

发言人   01:16:54

从国际范围里面各种各样的时间来看,这几乎是一个很难逆转的低生育率的水平了。如果这个总和生育率是在1.5、1.4、1.3甚至1.2,可能还有机会通过一些方式来去逆转。那现在我觉得可能对于东亚三国来说都面临着一样的问题。有很多人说除了引进劳工之外,可能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改变这样的一个趋势。

发言人   01:17:22

我在说到T里面也放了中国和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以及粗出生率的数据的对比。最近几年中韩两国真的是非常的相似。韩国是从2015年开始,几乎是以不可逆转掉头向下的趋势,开始快速的生育率的下跌。而中国是因为全面二孩的这个政策的推行,延缓了一两年的时间,但是到2017年开始也是一路下行。

发言人   01:17:54

除此之外,我在show note里面还放了中国和韩国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对比。平均初婚年龄也就是第一次结婚的一个平均的年龄。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韩国男性的初婚年龄在2000年调查的时候已经超过了30岁。韩国女性的初婚年龄在2010年调查的时候也达到了30岁。

发言人   01:18:18

因为在世界银行的这个数据库里面,中国的初婚年龄只统计到了2016年,所以我又去专门查了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这个年鉴里面有中国最新的平均初婚年龄。年鉴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的初婚年龄是28.67岁,其中男性是29.38岁,女性是27.95岁。其实差不多二十八九岁。相比于2010年,因为我们独立的去看这个数字,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对比起来看,相比于2010年,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是推迟了3点七八岁。其中男性是推迟了3.63岁,女性是推迟了3.95岁。而在已经公布的数据当中,黑龙江的平均初婚年龄达到了31.48岁,在所有的省份当中名列第一。

发言人   01:19:18

张庆澥在书中这样写道。他说,如果考虑到韩国人在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生活当中对于家庭的执着,生育率的急剧下跌以及其他许多可能被称为去家庭化的迹象尤其令人费解。尽管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爆炸性的快速变化,但是以家庭为中心被认为是韩国文化的一个持久的特征。在经历了殖民地、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军事统治以及工业化等等这些过程之后,因为人们没有办法向国家或者地方或者社区去寻求物质保护、身体保护、心理保护,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家庭支持和保护来应对各种各样的危机,来维持他们的社会身份,那为什么现在的韩国人,现在的韩国年轻人却变得如此不愿意继续维系家庭呢?

发言人   01:20:16

在这里,张罄蟹也给出了他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答案。他就说简言之,恰恰是韩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观念,导致了国际上前所未有的生育率下降。他说韩国政府试图解决家庭意识形态冲突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给予家庭的帮助远远不够。相反政府经常因为其前后矛盾、随意更改的社会政策而被批判。如果一定要说韩国的家庭政策有什么一致性,那也就是仅仅体现为国家始终鼓励,有的时候甚至是强迫人家庭承担抚养、保护、教育、惩戒、安慰、支持、护理等等所有这些繁重的任务。

发言人   01:21:03

在全面实现现代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型方面,韩国对于私人家庭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而这种依赖通过相互矛盾的、多样性的家庭意识形态被合法化了。压力和疲劳在韩国人的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是无可避免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避免或者减轻家庭的负担,由此导致了明显的去家庭化倾向。

发言人   01:21:33

这里面提到一句话,他说在整个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对于私人家庭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个我们前面都提到了,大家很容易理解。而这种依赖通过相互矛盾的多样化的家庭意识形态而被合法化。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稍微解释一下,其实我们前面提到了,就是韩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政府把很多社会福利的压力和社会再生产的这些成本都转嫁到了家你身上。或者说他通过对儒家家庭主义,对工具家庭主义事实上的一种倡导,使得家庭作为一个行动者,作为一个社会当中的元素这样的一个主体,既主动也被动地承担起了所有的这些责任。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被认为说比如说你要相夫教子,比如说你要传宗接代,你要光耀门楣,所有的这些东西又被儒家家庭主义,又被工具家庭主义合法化了。所以就导致了压力和疲劳在韩国人的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

发言人   01:22:38

作者继续说,他说应该指出的是在采取各种措施去进行去家庭化之前,大多数的韩国人首先认真的努力解释他们的苦痛和困难,并表达他们的抱怨。尽管这只是对他们的亲属,他们很少把自己的麻烦透露给家人和亲戚朋友之外的人。不幸的是在这个圈子里面很少有足够自由的气氛进行民主讨论和理解。结果是许多人遭受了心理困扰、情感虐待,甚至是身体暴力。在这里张靖燮又提出了一个很精准的概念,叫做功能性超载。通过这样的一个概念来去试图概括说韩国社会在这样的一种压缩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由于家庭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发言人   01:23:32

因为他讲了很多,我挑其中我觉得对我最有感触的三点来说。他第一点说家庭很容易变得过度劳累,怎么讲呢?他说因为韩国家庭的功能负担过重,社会的再生产以及对儿童、对病人、对老人的照料,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家庭的支出,而不是社会福利保障,这使得许多家庭无法再继续承受压力。因此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移民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趋势。就是大家觉得太累了,大家要承担这么多的角色,承担这么多的对于家庭照料家务劳动的这种要求。所以可能很多人就说,我要出国念个书。我之所以要出国念个书,我就觉得韩国太卷了,我要逃离这个内卷的社会。家庭很容易变得过度劳累,这是第一点。

发言人   01:24:21

第二点,家庭在组织和人口结构上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所以说在这方面,韩国家庭是一个极端案例。他们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世界最低水平,而老年人口的数量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他们的离婚率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经合组织的国家。

发言人   01:24:43

家庭本身,不管是作为一种组织,还是家庭的人口的结构,我们都说最好的这个人口结构应该是有足够多的这种劳动力人口,或者你有足够多的青年人口,这样你才能够去供养你的这个老龄人口。因为老龄人口他不会继续参与劳,他同时还要领这个养老金等等这些。从人口结构上面来说,家庭也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是第二点。

发言人   01:25:07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叫做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始终在父权制的影响之下。在张庆蟹看来,韩国家庭在各个方面仍然保持着父权制教育福利、劳动力市场、企业管理、公共行政、政治等领域的极端性别偏见,与这些领域普遍存在的家庭影响不无关系。这些领域的许多结构性问题都和性别歧视的规则和做法紧密相关。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OECD经合组织等等这样类似的外部观察者不断的指出,如何能够发挥出迄今为止尚未开发的女性的潜力,就是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这样的一个潜力,将为韩国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发言人   01:26:02

好,我们刚刚介绍了说张庆谢提出的最后这样的一个很精准的概念,叫做功能性过载,以及围绕这样的一个概念谈的说什么叫做功能性过载,以及在现代化转型的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家庭的功能性过载导致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回到我们这一期节目,在标题当中提出的问题叫做在东亚为什么代际沟通如此困难?实际上张庆蟹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如果我们用张庆谢的理论,张庆蟹的观点来看,恰恰是因为在东亚家庭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承担了这种压缩式的跨越式的增长所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于社会的再生产,也来自于社会的结构剧烈变动所导致的这种价值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碰撞。

发言人   01:27:02

东亚的这种压缩现代性,它既是一种时间层面的压缩。比如我们讲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是这种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歌,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同时存在于一个时间切片。我们就像去看那个考古发掘,你会看到一层一层,他说这个土是唐朝的,那个土是宋朝的,那个土是清朝的那我们今天就好像是把这样的一个切片同时存在在一个时空当中。所以这是一种时间层面的压缩,同时也是空间层面的压缩。比如说城市化,对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做了彻底的改变,也包括说这种在地化的一些元素和全球化的一些元素,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上面相互交叠。

发言人   01:27:55

所有上述这些时间的空间的压缩,如果我们试图去寻找一个载体或者说容器,一个玻璃罐子,能够尤其突出的毫无保留的加以呈现,那恐怕就是家庭了。换句话说,所谓的这些压缩,时间的压缩,空间的压缩,最终所有的这些矛盾不断的激化,然后不断的酝酿,然后不断的催化在哪里?往往是在家庭当中最强烈的突显,然后最猛烈的爆发出来。我们如果对照中国的情况来看你会发现说正是因为这样剧烈的变迁,它恰好是发生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面。所以造成了一个什么结果呢?所以当今天00后在大学里面卷生卷死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并不理解。

发言人   01:28:52

因为在他们的父母这一辈年轻时候的认知里面,大学应该是白衣飘飘的年代。考上大学意味着鲤鱼越过了龙门,意味着过去12年的这种教育投资锦标赛最终如愿以偿了,胜出了,跑到了这个队伍的前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到了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他们很难理解,在今天,在这样不过30年的时间里面,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3.5%增加到了60%的时候,上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发言人   01:29:30

当95后在面对职场的内卷,加班加到凌晨1点2.3点,甚至是看到了第二天的太阳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并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父母那一辈人的年轻时候的认知里面,工作总是辛苦的。但是年轻时候的辛苦工作总是值得的。为什么?因为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明天总会比今天更好的。所以今天所有的辛苦总会在明天兑换成。不管是你在劳动力市场里面的收入,还是你在资本市场里面,你购买的各种资产快速的升值。所有的这些都会反过来让他们父母的这一代人觉得说我年轻时候吃的那些苦都是值得的当90后在面对婚恋,面对生育望而却步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并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父母那一辈人年轻时候的认知里,过去的物质条件更差,但人们还是敢生孩子,人们还是能把孩子养好啊,况且我们已经掏空六个钱包,为你凑齐了大城市的房子的首付款,你为什么还是不敢生孩子,你为什么还是不肯还是不愿意生孩子呢?

发言人   01:30:53

实际上,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感觉到说在不管是在韩国也好,还是在东亚也好,在这种压缩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家庭是既主动又被动的承担了如此之多的功能,为人力资本去做投资,为社会福利去做分摊。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说为什么以家庭对于年轻的世代有如此之多的期。但是东亚的年轻一代同样也无法去承担家庭如此之多的各种各样的期待。我想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国裔的哲学家韩炳哲的那本倦怠社会,包括他提出的倦怠社会,功绩、积极肯定等等这些概念能够在中文世界当中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松弛感能够成为现在年轻时代向往的生活。

发言人   01:32:00

我记得向彪在一次访谈当中曾经提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他说家庭家庭是什么什么是家庭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容易回答的。因为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在我们实际的经验当中,他总是很模糊的,很矛盾的。

发言人   01:32:22

举一些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们往往会讲说家庭是很神圣的,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彼岸,一个人一辈子总要结婚的,你要有个家庭,不然好像你就像风筝断了线,对吧?所以家庭是很神圣的,带有一种超越性的。但同时家庭又是很功利的,很现实的。比如说我们到相亲角去看一看,一个人组成家庭的各种各样的条件是可以明码标价的,是甚至可以去计算出一个竞争力指数的。好像家庭又变成一个很功利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可能家庭还有很多不同的维度。这种现实当中的模糊性,这种矛盾任性,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也产生了很多在伦理层面,在道德层面的这种迷失感。

发言人   01:33:08

在我看来,向彪讲的这种模糊、混沌、矛盾、焦虑这些东西,可能某种程度上恰恰就是来自于张庆蟹所谓的功能性过载。我们的家庭承担了太多,它既是超越性的,既是一个彼岸性的,既是一个情感性的,它又是一个现实的、理性的、冰冷的。我们既要把家庭是看作一个个人的自由自在的一个地方,我们又要把家庭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家庭。我们是一个大家族,我们要发展,然后家族里面的每个人要互相帮助。你会发现说家庭这样的一个词儿,或者这样的一个空间,或者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它非常的复杂。它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当中,承载了非常多传统的现代的这些相互矛盾、彼此冲撞的东西。所以出路在哪里?

发言人   01:34:03

事实上张庆现在这本书里面并没有明确的给出答案,但是他引用了乌尔里希贝克夫妇在个体化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当然经常听我节目的听友会发现说,其实我第一,首先我非常喜欢个体化理论,就是非常喜欢贝克夫妇提出的这个个体化理论。然后你会发现非常有趣的是,我看的书里面大家也经常引用这个理论。他引用了贝克夫妇的个体化理论,引用了个体化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他说在前工业化社会当中,家庭是一个因为义务而团结维系在一起的社群。

发言人   01:34:44

而在当代世界,个体规划生活的逻辑日渐清晰,家庭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选择性的关系,更像是由个人组成的关系集合体,每个人有自己的利益、经验和规划,每个人也都承担不同的控制、风险和约束。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什么呢?这段话就让我想到了了人类学家阎云祥教授。他在2021年他发。表过一篇关于个体化的文章。在这个文章当中它是引述了一个56岁的退休女工苏敏阿姨的故事,这个也是在媒体上网络上有很多报道的,我在这里简单的把这个故事再重新的复述一遍。

发言人   01:35:32

2020年的九月份,有一位56岁的退休女工苏敏阿姨,她是独自从郑州驾车自驾游出行,而且他拍了很多短视频,上传到了这个短视频平台上面来讲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他一边开车自驾游,一边在这个短视频上面跟大家介绍自己的经历。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而活,但是他的辛苦付出并没有得到丈夫的认可和欣赏。恰恰相反,婚后生活的主旋律是来自丈夫的蔑视、嘲笑以及时不时发生的暴力相向,因此他想暂时逃离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所以他就决定一个人开车出门。但是让他完全没有料到的是,他的这样的一个举动得到了来自网友,来自媒体等等非常热烈的反响和支持。

发言人   01:36:31

在2021年的妇女节前夕,有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当中也是采访了苏敏阿姨。苏敏说我们很多女性以前都是为家庭而活,为别人而活,很少有那么一点点时间去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我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你还是你,大家不妨抽点时间也想一想自己为自己活一次,活出自己的精彩。

发言人   01:37:03

为什么要引述这样的一个案例?阎云翔认为说为自己而活这样的一种公共话语,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他至少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他说第一层意义是在日常生活的运作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层面,为自己而活是作为对于主流道德话语的为他人而活的一种抵制甚至是反抗,这是一层意义。另一层意义也是更深刻的是对于人生价值的反思和追求,因为这个会不可避免的提出一系列涉及到深层次价值观的问题,比如说我是谁?我要怎么界定自我和他人的边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这当然是阎云祥教授的一个解读。

发言人   01:37:51

但是在我看来,苏敏的案例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还真不是因为刚阎云翔老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理论的意涵,或者说空间潜力等等,跟理论没关系跟理论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说苏敏的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说曾经我们在谈论个体化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带入自己。我们总是会默认说个体化就是属于我们年轻时代的这样的一个课题或者是现实生活。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用代际的视角重新去审视个体化,我们其实就会发现一些新的设问的可能性。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这一辈,他们就跟个体化完全无关呢?为什么我们总是默认父母一代他们只会接受说为他人而活的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呢?所以苏敏的案例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让东亚家庭摆脱功能性过载的路径。

发言人   01:38:50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当我们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在期待说,天天跟你讲,我退休之后最大的期待就是给你带孩子,对吧?我们当然希望你们能够有自己的生活。当你把这样的一个付出感如此强烈的呈现出来的时候,确实家庭承担了很多的过载的功能。但是这一种承担这样的一种压力,事实上会导致整个家庭当中的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压力和紧绷的状态下面。而苏敏的这样的一个案例就会让我们看到说,其实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有另外一种让大家都过得更轻松,过得更松弛的可能性。

发言人   01:39:33

事实上我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一个方式结尾?当这期节目推送的时候,我妈妈应该是刚刚结束了她在华东武士的一个自由行。什么苏州、无锡、扬州等等这些地方一个人一部手机,一个背包,我是真的很希望他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需要说一定要跟谁啊找个搭子,我就是想一个人去,也不是说我一定要挑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我现在想去了,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就去了,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理想的退休生活的状态,就像前面提到的。所以我们也就更能够理解说前面那个引用贝克夫妇那段话。他说家庭正在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选择性的关系,更像是由个人组成的关系的集合体。

发言人   01:40:3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经验和规划,而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控制风险和约束。所以我想用这样的一个故事作为这一期的结尾,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以上就是关于这本书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全部的解读。这期节目实际上我也准备了很长的时间,然后录制的时长也是远远超过了我们平时的节目。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能够有这个耐心听到这里,但不管怎么样,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然后既然大家都听到这里了,给大家再一个结尾的彩蛋。

发言人   01:41:22

上一期节目里面不是我在公开喊话之前,让他加印他的那本mook格,随机波动了那本书。然后我不知道有没有听有看到,他真的在下面回复我,他说已经加印了,你赶紧去买。所以我确实又购入了一批。但这个书我就想我买这么多干嘛呢?我觉得把它作为这个听友的福利送给大家,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择。

发言人   01:41:53

好吧。我相信可能轻轻快快的听友们,很多也都是随机波动的听友。然后这本书也挺贵的,如果自己买可能还是要考虑,可能特别是对于可能还在念大学的很多听友朋友们。所以我们就决定在这一期节目上线之后,我们会从上线前三天留言的听友当中抽取三位,赠送格一本,就赠送随机波动的这个moke阁一本。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寓意。因为我们在讨论压缩现代性下的韩国,其实你会感觉到在这个行文中间,在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中间有很多条条框框,好像韩国的特别是韩国的女性是在很多我们她前面提到的如家家庭主义、工具家庭主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还有极端的这种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下。这个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随机波动的这本书,也就是革其中的一个其中之一。

发言人   01:43:03

Anyway不管怎么样,实际上是这个赠书的信息,我会在评论区再写下来的。然后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积极的参与,也非常欢迎大家在这期节目下面跟我们多多留言互动。这期节目就是这样,大家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