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期节目聚焦于一本书籍引发的广泛讨论,该书指出尽管部分寒门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顶尖大学,但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如何在精英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的问题。书中提到的社会阶层固化和高等教育不平等问题引发了公众对当前教育和社会制度的关注。批评者认为该书没有提出新的观点,仅是旧有故事的翻版,或是过分强调了功利主义的做法。然而,支持者则认为该书反映了现实情况,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底层学生面临的挑战。节目中,主持人强调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的重要性,并反思了社会和个人应对策略。 高等教育被视为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还是促进社会流动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引发讨论。 一方面,它被认为是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个人努力和人力资本的累积也被视为影响因素。书中指出,尽管名校录取通知书不是成功的保证,但它确实提供了进入特定游戏的机会。此外,作者提出,个人的内驱力和社会化的进程对于理解和应对大学以及毕业后的生活至关重要。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深入探讨,反映了对当前高等教育系统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怎样定义“成功”,和如何在大学中获得成功?
高中到大学:单一路径变化为迷宫和筹码式选择——地形更为复杂的赛场。
迷宫和筹码式选择
如同一个迷宫一样,名校生活精彩的令人炫目,也令人困惑。当寒门学子拼尽全力带着改变命运的信念来到这里,却可能发现人的全面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和高深的学术追求才是被津津乐道的主题。当他们认为好好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却可能一进门就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学生组织和社会活动当中。当他们默认上了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却可能发现大学的生活内容很少和就业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当他们想象来到名校就可以摆脱应试的枷锁自由的发展了却可能最终发现这里无非是另一片地形更为复杂的赛场。无论经历过多少茫然和困顿,到了毕业关头,学子们终究需要摊开自己手中的筹码,去某个出口处换取将学业成就转化成为职业地位的资格。
大学中的多种目标: 求职/留学/考公/读研 所对应的“筹码”成功标准:
目标 | 筹码 | 如何积累筹码 |
---|---|---|
求职 | 就业技能、就业经验 | 专业、地域选择,实习,提前规划职业方向,学习岗位要求技能等 |
读研 | 绩点或考研成绩 | 科研、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等。 |
考公 | 考试 | 考公知识学习,专业、地域选择 |
留学 | 绩点,英语成绩等 | 考试、学分积累 |
家庭出身与个人努力在大学生成功路径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性,强调了大学过程中的自我认知、目标设定及选择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在学术、职业发展选择上的多样性和挑战,指出真正的挑战在于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活本身。该书通过对现实中大学生面临的各项决策和选择的分析,强调了成功的多元标准和个人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
扩招与内卷
参与竞争的人数增多,文凭贬值,不再能通过一张文凭就获取到好单位的入场券。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张,毛入学率显著提高,引发了对教育质量和市场需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拥有大学文凭的人数增加,推动了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上升;另一方面,文凭的’通货膨胀’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加剧,尤其是顶尖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入学门槛逐渐提高。此外,随着教育内卷现象的加剧,学生们纷纷追求更高的学位以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放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随着高校扩招,文凭不再是唯一衡量能力的标准,求职市场的竞争加剧,促使大学生需更多依靠个人能力和背景。 这种转变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复杂,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可能性但又令人困惑的迷宫。在这个迷宫中,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积累经验来为自己增加竞争力,但由于起点的不同,不同背景的学生感受到的挑战和机遇存在差异。最终,大学生需要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经历来赢得职场的入场券,这要求他们有策略性地规划大学生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游戏规则。
大学生的经历如同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游戏中前行,每个人都需面对选择与决策,是随波逐流还是追求自我实现?不同的路径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揭示出社会与教育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模式(目标掌控与直觉依赖)的探讨,反映了上大学不仅是学术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未来人生方向的探索和准备。
文中讨论了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涯规划时的不同态度及策略,特别是目标掌控型和直觉依赖型两种模式。目标掌控型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设置生涯目标,并通过有效管理行为来实现这些目标,而直觉依赖型学生则因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足够的文化性知识而在生涯规划方面感到迷茫。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对待课程选择、学术表现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又深受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阶层与教育:目标掌控与直觉依赖
优势阶层父母通常较少干预孩子的决策过程,但会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理性选择,帮助孩子认识形势、找准定位并树立目标。
相反,低阶层父母因缺乏相关经验和认知限制,无法有效参与孩子的高等教育决策,导致他们的子女在大学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 例如,在是否刻意提高绩点、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目标掌控者与直觉依赖者依据家庭背景接受的不同教育方式形成了明显的思维模式差异。
为什么社会出身弱势的学生即便进入顶级大学,在毕业后依然处于劣势地位。主流理论解释主要有家庭出身论和社会分层理论及个人努力论或人力资本理性选择理论,但这本书提出了两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观点。
人们主要关注寒门学子能否成功从入学到毕业,即通过高考考上好大学并找到好工作这一“一头一尾”的过程。然而,《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本书提醒读者,过于集中于这两端忽略了许多关键环节,尤其是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当学生面临着选课、课程安排、科研活动、社团参与等多元选择时,是否能深刻理解和权衡每个选择背后的含义及后果至关重要。
方法论:勇敢尝试,打破社交圈
避免仅限于同乡或旧同学的社交圈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促进个人技能的发展。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网络对其意义重大,主动扩展社交圈有助于构建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书中提出,面对文化差异和个人身份的挑战,理解和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优势。通过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反思,个人能够发现并利用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克服自卑和自我厌弃的情绪,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发展。
阿斌认为大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不是单纯地学习专业知识,而是认清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他在四年来的绩点排名虽一直上游,但他通过考前突击和技巧选课获得了好成绩。阿斌毕业后成功应聘知名网络游戏公司市场营销岗位,并表示自己深信一切选择都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他们在各个小路当中穿行探索,一边选择自己的路线,一边在路途上收集着有价值的筹码。比如说成绩,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经历,比如说各种各样的奖项啊等等。他们与其他探索者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竞争关系,因为筹码的数量是有限的当他们到达迷宫出口的时候,他们需要将口袋里的筹码拿出来,用它们来兑换成为下一个旅程的入场券。不过对于不同社会出身的探索者来说,这个迷宫的神秘程度是不同的。有人对里面的布局相当了解,有人半知半解,而有的人只能通过道听途说略知一二,尤其关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当中的游戏规则,比如说迷宫的尽头到底有哪几个出口,而每个出口的地方有用的筹码又有什么不同?
维持现状这个事儿在思维层面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陷入直觉依赖模式的一种做法。反正现状也没有那么差,那我就先这么做着呗,等到哪天真的不得不改变的那天再说。但是往往等到真的不得不做出改变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就像亚军在这本书当中反复提到的当年轻的大学生终于走到游戏关底,摊开口袋数一数筹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筹码七零八落,似乎无法兑换任何一种奖励。所以说有想法就去试,尤其是在试错成本更低的时候,就是不要像我一样?毕业了10年之后还在耿耿于怀说我当初怎么没有去试试这个,我怎么没有去试试那的,其实你都可以去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