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怡微

简介

人生在世,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张怡微写孙悟空好名的性格与未名的命运,超越的渴望与术能的局限,写他的虚无与情难,递迁与狼藉,眼泪与心魔。《西游记》借小说这一“末技”关照“世道”中情义的方方面面,读者也借由“西游”这面镜子反观自身,追随行者一路趱程。情关如浊水,我们与行者共同渡越。

游戏与西游记:为什么西游记的改编往往被宽容?

一直以来,《西游记》都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古代小说之一。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它是最早的大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元文本。 且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游传》相比,它的改编获得了民众更大的宽容度。几乎每一年都有关于《西游记》的大型改编作品出现,却很少有人对它的改编、演绎有忠实度上的苛求。

大家不把《西游记》的改编当真,是因为人们本来就将之视为“游戏”,所以不管它被改成什么样,只要还是五圣的人物形象,还是西天取经的使命,就能得到观众基本的认同。 成功的视觉化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会比原著更为深入人心。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实从未自称过“俺老孙”-每当与妖怪发生打斗时,他偶尔自称“孙爷爷”,但更多时候他喜欢说“你孙外公”、“你外公”、你老外公”。又如电视剧中唐僧向女儿国国王告别时说的“知有来生”,书中也是没有的。因为台词太深入人人心,取代了原书,在观众心中生根。

西游的热门议题:追问世情

人们关切的问题:三界权力秩序中的“编制”问题,唐僧和和孙悟空的感情问题,唐僧肉的吃法问题,妖怪的法器和法力问题,各路精怪的后台问题……这些在专业的《西游记》研究中其实都不算是主旨问题,但是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却是热门的关切,自然而然也就投射到了读者对文本的想象中。 清人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总批》中就说:人生斯此,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能从古老的小说中看到自己和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小说本身的生命力所在。

总而言之,四大奇书中,就算魔幻如《西游记》文本,其所呈现的依然是人间的世情伦理,它发迹于民间,展现的是一种世俗却实用的“生活力”。这种“生活力”与其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人间常识,不如说是中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态及其幽微、缓慢的互动方式,涉及了家庭生活,士绅、官场市场、司法审判、社会流动等各个领域。聪明的读者自然会循它的脉络从阎浮世界的深海中打捞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来。

孙悟空

名字与期望

原本只是石猴,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才相对于其他众猴,有了社会等级,有了心,有了魔,也有了命运。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有过很多名字,伴随着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他不同时期的追求。他好名, 甚至不在乎名号背后的实质,或者说在那个时期,他还不知道一个人的名号意味着什么。 只是凭借胆子大而从众猴中脱颖而出的孙猴儿在得名“美猴王”之后“孙悟空”的姓、名是他的第一位师父须菩提赐的,混名“行者”是唐三藏给的,“齐天大圣”是独角鬼王恭维的,颇有见地的鳜婆则称他为“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这个很长的名字后来在取经路上被土神、山神简称为“混元上真”。

这四个名字都有很深的宗教意涵,独独最初的“美猴王”绰号取得天然,是他凭借自己的勇敢得来,代表了他出生时的基础个性,未经任何知识和宗教的雕琢名字。 赐姓孙:李卓吾评点:”“‘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

原来“名号”作为“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一种正面意义的馈赠,而是一种苦难的展开。唐僧也一样,他俗家姓陈,因和唐王结为兄弟,才被称为“唐僧”,这个名号令他有了”奉旨全忠”的命运,因“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第十二回)。从“齐天大圣”到”弼马温”,美猴王”之“王”,悟空之“空”,行者之苦“行”,皆始于此。